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4月2日晚,随着热门话剧《苏堤春晓》加场演出谢幕,此次成都站巡演也圆满落下帷幕。在谢幕之际,该剧将观演热情传递至成都、眉山、雅安三地的25个景区。观众只需凭借观剧票根,便可在这些景区享受多种产品的折扣优惠。

同一晚,在成都崇州元通清明春台会上,开心麻花喜剧生活周启幕。伴随元通塔的点亮,喜剧展演、即兴表演在古镇街区轮番上演,并邀游客亲密互动。

两场别开生面的大戏,揭示当下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一股热潮——剧目不再单纯是内容的呈现,还成为引领游客深入探寻一方水土的向导。剧目向外扩展阵地的趋势,与景区发展沉浸式演艺的热潮双向奔赴,共同打造四川文旅融合的鲜活现场。

《苏堤春晓》剧照。来自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

推动剧目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

3月28日至4月2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连续开展5场演出。“一部戏品三苏——跟着《苏堤春晓》游四川”主题活动同步启动,将持续约一个月,给观众带来景区门票折扣、住宿折扣、网约车报销费用等多重优惠。

“剧目演出与景区的跨城联动优惠活动,我们也是首次开展,希望能为未来同类活动积累可借鉴的经验。”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总经理郝鑫对主题活动充满期待。

活动创新背后有数据支撑。《苏堤春晓》演出吸引约5000名观众观看,其中近50%为成都市外观众、近20%为外省观众。以剧目为线索引导观众转化为游客,活动围绕剧目特点、人物特征和地域特色,专门推出以“三苏”为主题的城市漫步、舌尖美食等游览线路,释放剧目对消费的联动效应。

“优质剧目的流量吸引力很可观。”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枫表示,此次和《苏堤春晓》剧组合作,希望将舞台艺术精品和爆款剧目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吸引更多观众到眉山游览。

除了跨城联动,全省多地景区陆续迎来剧目演出上新热潮。3月12日,阆中古城大型文旅演艺《阆苑传奇》完成升级后首演,塑造了集3D全息投影、动态机械舞台、非遗展演于一体的演出现场。3月19日,在自贡市燊海井景区,沉浸式情景戏剧《燊海涛涛》完成首次联排演出。巴山大峡谷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将于4月4日开启首演,带领游客体验巴人春祈祭祀的古老传统。

“阆中古城里的古建筑、居民的生活状态都很迷人。” 《阆苑传奇》总导演付智涛介绍,此次升级内容聚焦装置、场景的切换,希望通过本地文化的融入和科技手段的包装,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

促进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转化

一批新项目将在近期官宣进展。宜宾兴文石海正打造“行进式躺游演艺”《石海长歌》,预计暑期与观众见面。成都市东郊记忆增添国际演艺新伙伴,签约沉浸式音乐剧街区项目,将提供延伸至街区的全景体验。成都都江堰市5月将推出国风实景秀《梦回南桥》,填补本地大型城市文化演艺空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成都东郊记忆签约沉浸式音乐剧街区项目。活动主办方供图

上述项目具有共性——不新建传统的封闭剧场,让剧目与地域风景、文化、建筑等元素深度契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风貌空间因地制宜嵌入。

热潮的背后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提出,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音乐等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山水为幕布,戏剧空间突破舞台限制,与城市产生“化学反应”,书写“诗与远方”的浪漫。业内人士认为,以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建筑奇观等为核心吸引力的景区,正逐步将剧目的情感吸引力融入其中。这一趋势显示出文旅产品的升级方向——不再单一依托静态景观和纯门票经济,而是注重体验型经济。

巴山大峡谷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排练现场。刘晓慧 摄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剧目进入景区,直接影响是丰富游客在景区内的体验内容,提升体验品质。从更深层次来看,演艺项目的落地,还要求进一步深化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转化。“两者结合有利于景区所在地的文化传播推广,也能促进整体文旅产业升级。”

从首演迈向长青。蔡尚伟建议,剧目融入景区需注重细节打磨,考虑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区位交通条件、游览动线安排等不同条件,进行针对性、差异化设计,始终以游客的体验感为重。

成都开心麻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家民曾操盘过多个旅游演艺项目,在他看来,旅游景区与演艺剧目的结合,其评价标准不在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当地旅游特色的充分体现。当前,“小而美”的项目具有较高性价比,成为各地试水的重要方向。“我们期待能在四川景区开展更多类似合作,打造更多戏剧体验场景,逐步培养游客新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