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评论员 单士兵

川菜早就不缺热度,也早已出川,火遍全国,走向全球了。但是,这只火凤凰要飞得更稳,飞得更高,还需装上“防风器”,配上“导航仪”,插上“金翅膀”。

川菜现在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体量上讲,全国川菜(含火锅)门店已超32万家;从产品上讲,川菜在传承与创新并行中不断迭代;从文化上讲,川菜已成为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从市场上讲,川菜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可以延伸到高精尖科技领域;从人才上讲,川菜的制作和研发已形成特定的人才集群。这一切,需要保护,需要开发,需要传播,需要协同,需要服务。

立法就是在为川菜发展增加一个促进系统良性运转的装置。这个做法,是以“小切口”,谋“大布局”,用一根法律准绳,串起川菜发展面对的人才技艺、文化传播、产业链条、部门协调等关键要素,形成助推川菜良性发展的管理闭环。

一项制度的存在价值,不只是体现在管理约束上,还要体现在激励推动上。从全世界来看,为极具特色的本土菜品立法,早就释放出价值了。众所周知的韩国泡菜产业振兴法,就对相关产业保护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制度支持作用。在国内,《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是全国第二个省级层面为地方菜系立法的专门条例。相较于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川菜29条”更为系统,更加全面,条条目目背后,都关联着具体的工作机制,涉及相应管理部门,延伸到相应的产业链,联系着具体的人。

立法只是开始,后面的配套措施能不能到位,具体执行能不能落实,才是最关键的。川菜发展既是经济大事,也是民生大事。对四川来说,需要抓住这次立法的契机,把发展川菜当作大事来抓,统筹协调好各种资源力量。为此,要迅速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划清主体责任,建好工作流程,把成果转化到具体的行业产业上,转化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增量。

当然,看待川菜立法的意义,还要打开更大的格局,既要算经济账和民生账,更要看到背后的文化传播价值。前些年,“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其在立法操作、司法判决和执行性上来看只能算是“制度白条”。从执行层面看,确实很少有人因为不回家看望父母遭受法律惩罚。但“常回家看看”入法对“孝道”这一传统道德伦理的传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川菜立法在为川菜相关产品进行确权的同时,人们能够通过相应的制度阐释和背景延伸,知道这些川菜背后的工艺传承,了解这些菜品包含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元素。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同样是川菜立法的价值转化成果。

在全球化时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川菜是四川的,川菜更是世界的,川菜做大做强,走出四川走向世界,是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讲,川菜要在规模化和标准化上同时发力,要在产业链和人才链上同时形成补链成群效应,这一切都需要制度驱动,需要闭环管理。这也说明,川菜立法不是禁锢,不是在给创新加上一道“紧箍咒”,而是在为川菜产业发展加固、加料、加味。

川菜立法,就是从源头保护,就是在起步处发力。也只有在法治的土壤里扎根,在传承的雨露中生长,在创新中释出更大价值,川菜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