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康琴

近日,内江高新区召开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其中,重点就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统解决企业高端人才引进等诉求进行了总结和安排部署。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其中,人才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

厚植创新潜力增长沃土

去年,国内首家完整掌握高端光电传感成套装备研发制造技术企业——中科摇橹船落户内江高新区,助力内江打造“西部视谷”。百度云智教育人工智能数字培养基地成功揭牌,并在内江首次举行人工智能AI训练师培训活动。

内江高新区与西南交大技术转移研究院签订西南交大技术转移(内江)分中心合作协议

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个百亿产业集群的加速集聚,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加速成型,内江高新区在成渝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中逐渐崭露头角。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利用明泰微电子、长川科技等“链主”企业,该区全面推行“人、财、项目”打包引进,以点延链、以链扩面,新引进晶导微等项目25个,新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13个、完成投资25.05亿元。获评2024年度全省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单位。

与此同时,该区致力于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目前,该区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家,获批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补助资金5000万元。建成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成立由邓龙江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中试孵化项目7个,成功入选《四川省制造业重点中试平台名录》;建成西南交大·内江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柔性引进原子级制造领域专家14名,其中包含4名国家级人才;建成谭述森院士工作站,促成科技成果对接20项。

成立全市首个院士工作站

此外,内江高新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何积丰、谭述森、郑新前、汤敬华等院士专家60余人,汇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专家成果,累计促成科技成果对接1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总量居全市第一。

构建人才发展最优生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肩负“建设西部一流科技园区、成渝主轴创新高地”的使命,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对于内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去年,该区引进的科技企业虹鹰动力联合清华大学成功实现混合动力系统首飞,填补了国内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核心技术空白。这背后,离不开该区不断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如“创新积分制”,其瞄准关键技术突破,精准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得益于机制红利,目前全区已汇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40户。

此外,内江高新区始终坚持把服务好“两家”(科学家、企业家)作为首要任务,从基金助力企业发展、厂房承载项目落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三方面为“两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过去一年,内江高新区共计发放人才租、购房补贴670余万元、人才激励金60余万元,兑付科技型产业扶持金2000万元。此外,该区还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制度、企业用工“一对一”人社专员服务保障。

创新推出“科创贷”等金融产品,提供融资服务,设立天使基金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争取“小微贷”“创业担保贷款”2085万元。投资山东晶导微、声通科技、国星宇航等多家科创企业,助力声通科技港股上市、国星宇航提交上市申请。

持续改善安居创业环境,精准匹配企业人才安居需求,打造高新区人才公寓800余套。加强人才宣传推介,依托“内江高新”“内江人才网”等平台帮助企业发布用人需求800余条,举办人才专场培训活动50场,参训5000余人次。

迈步跨入第二个十年,内江高新区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持续开展全域全员“三招三引”,通过“中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院士专家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不断增强引才育才的创新活力。

(图片由内江高新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