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群众反感“踢皮球”(金台潮声·作风建设系列谈①)

“去个别部门办业务,一旦遇到推诿扯皮,跑几趟都办不成。”一些地方就干部作风进行的调查显示,推诿扯皮等现象让群众反感和诟病。

推诿扯皮是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表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作风更实了、办事效率更高了。然而,为群众办事“踢皮球”的现象依然存在:从202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类型来看,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查处的问题,占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7.5%。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与不干,体现的是党性、是作风。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遇事推诿扯皮,根子在于有的党员干部心中没有群众、忘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如果总是上推下卸、扯来扯去,最终推掉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扯断的是群众与党的感情。

纠治推诿扯皮,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在锤炼党性修养、厚植为民情怀上下功夫,在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上出实招。只有切实把百姓小事当成心头大事,把造福一方作为肩头重任,才能鼓足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推诿扯皮的现象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党员干部存在畏难避险的心理,既不敢斗争也不善斗争。改革发展到今天,“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善于啃硬骨头、敢于接烫手山芋。只有勇于担当、大胆探索,才能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比如,浙江衢州市打造“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对于评定类惠企政策,平台自动抓取数据,补贴直接打到企业账户,做到“免申即享、无感享受”。不仅不推脱责任,还主动将服务送上门,这其中既有担当的精神,也有改革的办法。

还要看到,实际工作中不少推诿扯皮,源于权责不明晰、不对等。曾经,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工作难,既因为“要干的事”多,更因为“不知该谁干的事”多。为此,重庆推出“四张清单”——社区干部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可以依法出具证明的事项、不应出具证明的事项,一目了然,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实现权责一致、责能一致,就能让基层干部有精力、有能力多为群众办实事、办成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伴随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广大党员干部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把“人民至上”体现到履职尽责各方面,定能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