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龙云

春气萌动,我心也乱动,去望江楼公园看竹子。

成都的公园数不胜数,各有千秋,装点千年古城。城东锦江畔的望江楼公园,难称其大,但文化底蕴独特,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薛涛墓、薛涛井、薛涛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丰厚。更有满园翠竹,千姿百态,可以大饱眼福,大长见识。叫一盏盖碗茶,独坐幽篁里,慢品细赏,听风啸竹吟,如闻天籁,若临仙境。

我在九眼桥下车,沿锦江畔顺流而行,看锦水西来,穿过九眼桥后,拐了一道大弯,汤汤南下,形成一片半月形江滩,宛若怀璧抱玉,胜地天成。这半块璧玉,就是望江楼公园。全球竹子七十属一千二百种,这里就有四十属五百余种,荟萃一园,洋洋大观。竹向苍穹,劲节多姿,锦江添秀。遥见翠竹郁郁葱葱,势若林海,秀入江水,崇丽阁高耸出林表,飞檐翘角流绿云,不由得心旷神怡起来。

入园,一条翠竹长廊,引人向园林深处。宽阔的青石步道,二边修竹丛生,茂林如墙,于空中搂臂交颈,开枝散叶,浓荫上蔽天光。漫步其间,若穿行绿色隧道,竹荫生微凉,仿佛清水沐浴,凡尘尽去,身心俱爽,一下子轻灵了许多。

走出翠竹长廊,豁然开朗,又是一番新景色。晴空竹影摇曳,迷人眼目,亦真亦幻。低头寻路,道路分岔,或花径横斜,或曲径通幽,或回径蜿蜒,翠竹交错,或疏或密,恍若迷阵,不知该向何往。人在迷途,只能凭直觉。拣一条竹密林茂的路,边走边观竹赏景。粗看皆修身直节,狭叶似剑,难辨种类,细看才见异样端倪。有的节长,有的节短,有的节粗如佛肚,有的节细似人指,有的入云参天,有的低矮伏地,有的亭亭玉立,有的丰姿婆娑,有的金黄,有的碧绿,有的青翠……高莫过于云南龙竹,超越十层重楼;美最数金镶玉竹,竹竿通体金黄,偶现莹莹玉绿;奇当算龟甲竹,粗节若龟甲,似龙鳞,又好似人面。越走得林幽深,越见得竹奇异,越添得竹清趣。名筠佳篁,画姿诗韵,万千风情,叹为观止。

四川盛产竹子,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张骞出使西域,在万里之遥的大夏国,意外见到蜀地的卭竹杖,大为惊讶。身为川人,对于竹子,我并不陌生,乡下老家房前屋后,就有竹林环绕。竹子观赏性强,实用性更强,吃穿用度都离不开。从小与竹子为伴,睡竹席,背竹篓,戴竹笠,扎竹篱,用竹筷,食竹笋,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也叫我去竹林拾笋壳,剪鞋底样。竹林乘凉、嘻戏、藏猫猫,乐此不疲。调皮捣蛋惹事,没少挨父母竹枝条教训,我们称之为“竹笋炒肉丝”。长大后,游走名山大川,见识过蜀南竹海的浩瀚,领略过井冈山毛竹的坚劲,住宿过傣家的美丽竹楼。然而,眼下的我几乎是竹盲,仅认识慈竹、楠竹、水竹、斑竹、蓼竹等有限几种。好在每种竹子都有身份牌,介绍其特征、分布和用途。比如这丛粗壮高大的龙丹竹,望江楼公园1960年发现并命名,引栽入园,原产地四川邛崃已经绝种,全球仅此地可见。

竹秀锦江,吸引来无数飞禽,这里不仅是人的乐园,也是鸟的天堂。白鹤最多,云集竹林,滑翔起落,鸣声上下,不绝于耳。习惯了与游客共处同乐,见人不惊慌,也不走避,顾自觅食或戏玩。有那喜欢恶作剧的顽鹤,乘人不备,鹤粪从天降,兜头盖脑,送你臭哄哄礼物。你欲哭,同伴却在拍手笑,终究让人哭笑不得。抬头指鹤骂,鹤嘎嘎回应,乐得浑身乱颤,抖羽又拍翅。

望江楼公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大量栽种竹子,锦江竹影,雅秀城东,风景独好。薛涛一生爱竹,以竹自励,留下“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等诗句,为后人称道,种竹以表敬意。经过明、清二代充实完善,公园成蜀都名园,游客卡打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园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引种不同竹子,汇天下翠竹,终成竹子大观园。

漫游竹林间,蓦见一排青瓦方窗平房,门楣大书“清婉室”,伫足看门柱楹联,道是:“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锦笺传妙制看枇杷门巷千古犹称女校书”。事关薛涛,于是拾级而上,踱入室内,原来却是竹文化展馆。从先秦到当下,从诗书画到生活器物、工艺品,分门别类,罗列铺陈道来。让我倍感亲切的是,还有竹制弹弓、筒枪和风车,那不是儿时玩具么。我可是制作竹玩具的高手,竹哨、竹号、竹笛、竹水枪、竹弓箭,竹子给童年无尽乐趣。

人们爱竹,老百姓爱它实用,雅士爱其形象寓意。中通乃虚心,外直为正直,节节向上是进取,宁折不弯有气节,四季长青春永驻,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松、梅同为岁寒三友。文人墨客托雅志于修竹,寄幽情于翰墨。从《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自然之美,到王徽之称谦谦君子,再到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士大夫精神,竹子承载了一个民族的道德与情操。写竹画竹最多,莫过于郑板桥,胸中十万竿,笔下一枝清瘦竹,枝枝叶叶总关情。世间万物,难找内涵如此丰富,能与竹子比肩媲美的植物。

观赏完竹子,登崇丽阁。崇丽阁临江,俗称望江楼,是园内古建筑群核心。站在楼头,夕阳西下,望锦江丽水,被落日余晖染成彩练。江水倒映竹影,映出水中浩浩竹海。晴空一鹤飞掠,鸣声落入江水,落入水中竹林,也落在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