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是冠军”的两位受访对象,

都是十五运会广州赛区场馆

改造工程的建设者。

一位已扎根广州37年,另一位则是刚来5年,在这里,他们参与了广州大学城、广交会四期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如今,他们正在体育场馆奋战冲刺,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以工匠精神为这座城市打造更多精品工程。

来广州五年

打造两个“冠军”级大项目

要在一秒钟之内,

从合照中找到王宜彬,

有一个诀窍:不用看脸,

晒得最黑那位十有八九就是他。

广交会四期,让广交会展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奥体中心改造,则是国内首个8万座场馆改造工程。两个都是“冠军”级别大项目。接连打造出“第一”的王宜彬却格外谦虚:“这是团队共同的努力,也是广州给予我们的机遇。”

王宜彬

五倍桩径创下“广州速度”

1986年出生于山东的王宜彬,34岁之前基本都在北方度过。在东北读大学,到位于天津的中建八局华北公司开始工作,入职三年就参与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建设。这是和广州东塔同一个业主、同一个高度的超高层建筑,楼高530米,为世界第九、中国北方第一高楼。

成功完成天津地标建设任务后,他受命南下,负责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广交会四期。这是他第一次出任总工,第一次在广州做项目。他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一开始基本没出过工地,直到第三个月,才知道工地旁边有一条人行隧道,过去对面就是珠江边。

“项目底下规划有地铁和过江隧道,但两者都是规划中。如果等它们建成再盖场馆,光是隧道的工期就要一年半,广交会展馆等不了。”王宜彬说,为了给后续建设预留空间,展馆沿着地铁隧道的轮廓来打桩,跨度大,不规则,受力成了大难题。

“我们举全局之力研究方案,把桩的直径加大到常规的五六倍,转换梁的高度达到3米——相当于一层楼那么厚,密密麻麻的钢筋,人在其中都找不到了。”

2020年12月动工,2022年12月投入使用,广交会四期展馆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交付,创出“广州速度”。

改造接近尾声的奥体中心体育场。

改造奥体迎接十五运

在广交会四期打响头炮之后,王宜彬和团队接到广州的下一个大项目——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改造工程。这是全国首个8万座场馆改造工程,将迎接今年举办的十五运会,也是王宜彬第一次担纲项目负责人。

和以往从零开始新建项目不同,奥体中心改造是在既有建筑上实施,要先拆除老旧的部分,但主体结构不能动。

“拆除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管理过程,甚至是一个质量控制过程,危险性高,国内都没有过。”王宜彬说,改造还涉及新旧规范兼容的问题,比如停车位以前是用喷淋系统灭火,现在充电车位有充电设备,就不能再用喷淋,要改成泡沫灭火。

拆卸量巨大,建筑废料何去何从,是摆在王宜彬面前的一大难题。常规的做法是当作建筑垃圾运走,能不能原地消纳?

他和团队一起研究“变废为宝”:引进处理建筑垃圾的机器,将拆下来的混凝土块、地砖等喂进去,让机器一点一点“啃成”不同粒径的骨料,重新用在场地的室外铺装,既大幅减少碳排放,也节省了材料和运输成本。

体育场二层的柱子,设计时计划用铝板包裹。“这里是对外开放的空间,难免有磕磕碰碰,时间一久铝板就不耐碰撞了。”王宜彬带领团队提出,改用清水混凝土柱子,经久耐用。原本包一层皮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施工难度陡增,要挑战对材料、工艺要求都非常高的清水混凝土。

项目请到行业内编制混凝土规范的专家,研究清水混凝土的配比,专门用到广西的石子、福建的沙子,再找混凝土厂家单独开一条生产线来生产。“每一车的混凝土方量我们都掐准,正好浇筑两根或三根柱子,宁愿车辆不是满罐也不做半截柱子,避免同一根柱子出现色差。”

王宜彬感慨,“正常情况下尽量不做这种,太麻烦了,工人不愿意做,成本也高,管理难度也要加大,还不好控制,出了问题还得改。但毕竟是给广州市民一个交代,所以还是要做个精品工程出来,要经得住历史考验。”

改造后的奥体中心体育场入口。

从“基建候鸟”到新广州人

“必须得干成,同时要干好,关键在赶早。”王宜彬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就像是他的座右铭。他一门心思都在工作,时间几乎被占满。

有限的休息时间,他都留给家庭,几乎每晚下班后都会和家人视频,时间或长或短,但不能缺席。他虽然人在广州,但很多地方都是听过没去过——根本没时间,只有开会才去珠江新城。直到后来孩子来广州玩,他才上网搜了一下热门打卡点,去了一趟小蛮腰。

奥体中心改造项目已接近尾声

奥体中心改造项目已接近尾声,王宜彬有一个想法:把家搬到广州来。

“广州市场前景大,我们分公司计划迁过来,肯定要有一批人常驻。这是一个底蕴深厚、接地气的城市,一来就感觉很舒服。在广州这五年,经历的大事件,确实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先行先试、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先锋精神。”

这几年以项目为家的他,安居广州之后,就有更多时间探索这座城市,也有机会在此留下更多建筑精品了。

扎根广州37年

爱在一砖一瓦之中

37年前,背井离乡从湖北山区

来到广州的张俊胜,

最初只是家里的探路先锋,

没想到从此扎根广州。

“我原来就是个乡村放牛娃,因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让我有幸参与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成为建筑行业的专家里手。”

他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对广州的热爱,尽在一砖一瓦之中:20多个样板精益求精,铺设出不开裂不溅水又好看的人行道;旅行看到其他城市建设的好做法,下意识地想引入广州。“是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给了我机会,总想着要为广州做点事。”

张俊胜

19个月“铸就”大学城

1969年生于湖北红安的张俊胜,来广州、做建筑都是机缘巧合。他的两位哥哥均在省会武汉读大学,而他却报考了华南理工大学。1992年本科毕业,本来计划去深圳一家通信研究所工作的他,被班主任邢益润老师推荐去广州建港工程勘察设计院。“就这样进入了城市建设这一行。”

在建筑行业一干就是33年,张俊胜见证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的落成。当时,18.4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有17.6平方公里是工地,19个月要建设10所大学。他担任房建组组长,和几个组员一起管数百栋建筑,晚上11点还要去现场检查,没有周末,以岛为家。

大学城项目体量庞大,建筑参与主体众多,利益诉求交织,材料采购与质量管理就是一大难点。张俊胜大胆尝试利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指导实践,编写《大学城乙供材料看样定板管理办法》,让大家一起来评价各个材料行不行。后来,这个制度被推广到很多大型建设项目管理中。

“十二五”时期,广州要建设约16万套保障房。当时,在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工程管理处工作的张俊胜,负责全市保障房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综合督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市场上的混凝土鱼龙混杂,怎样守牢工程质量?

自动化专业的学科背景,加上多年的工程实践,让他找到了破解之道:“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线比较简单,由传送带输送材料。我统一在生产线上安装数据采集器,把每一槽原材料都测一下,发现问题自动报警。”

一开始有搅拌站站长很吃惊,在电话里问哪里错了,张俊胜告诉他,“你这里少了2公斤水泥”。很快,大家都领教到厉害,质量一下就管住了。

工人正在清理观众席的座椅。

20多个样板“磨出”精品

2023年11月,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成立,张俊胜来到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主要负责广州赛区23个场馆维修改造的督办协调工作。此时,留给场馆改造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远低于常规建筑项目建设周期,就连“久经沙场”的他也直言:“统筹工期、质量、安全的难度远超一般建设工程。”

面对紧张工期,张俊胜发挥30多年丰富经验,实行提级管理,协调广州建筑集团成立专班,“要求老豆管好儿子”。通过协调各部门,将审批验收时间缩短50%以上,比重点工程“绿色通道”更快。

在他的电脑里,有一份庞大而细致的《进度计划网络图》,精准控制关键节点时间,原则上每个节点工期不超过15天。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广州同步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与市民共享办赛成果。宏大愿景落实到日常生活,从脚下开始。广州一些人行道地砖,随着车辆碾压、水流冲刷日渐松动,雨天冷不防溅起一汪积水,十分恼人。张俊胜说,这次改造,天河体育中心、奥体中心场内的人行道创新使用艺术混凝土,解决这个困扰市民的“小顽疾”。

改造后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

旅游不忘低头盯铺装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专多能。”这是1992年张俊胜在设计院工作时,墙上挂的一幅标语。“几十年来,它指引我踏实工作,精益求精。”他说,“干一行,你没有爱很难坚持下去,有热爱还要成为专家,才能做好。”

几十年专注于城市建设,随时随地观察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和好做法,成了他的“职业病”。

在杭州西湖旅游时,别人把镜头对准湖光山色,他却留意到沿岸人行步道铺装上讲述西湖故事的精美石刻,即时拍下照片,“带回来”应用到广州相关的环境品质提升项目。

去四川看望小孩时,他看到成都浣溪沙公园里的石径和休闲坐凳上刻有名人诗词,“不花多少钱就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品位”,计划用在广州的街角公园。

来广州37年,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已成为“下意识”。

“是这座包容的城市给了我机会,让我成为建筑行业的专家。这30多年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黄金期,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张俊胜说,“正是时代和这片热土润泽了我,所以总想着,要为这座城市做点事。”

转发,告诉更多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