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朱铁辉
主要观点
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的提醒
●智慧农业应该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就是一定要因地、因时、因发展状况、因作物等来确定发展方向,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四川发展智慧农业,现阶段最需要做的是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融合,形成技术驱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范式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智慧农业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川观智库梳理发现,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5年提及“智慧农业”,凸显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眼下,随着DeepSeek等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迭代升级,智慧农业有了更大想象空间。为了深入了解智慧农业的内涵,以及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川观智库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铁辉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智慧农业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调整。在访谈过程中,朱铁辉反复强调,推进智慧农业的过程要足够“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农业。
有何深意?
最终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川观智库:梳理发现,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5年提及“智慧农业”,可见国家对于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视程度。如何理解国家发展智慧农业的战略考量?
朱铁辉:目前社会上对智慧农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概念。在智慧农业提出之前,信息农业、数字农业是比较常见的提法,不管哪种提法,其背后的基础前提是大数据,比如无人农场、无人拖拉机耕地或者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场景,都需要数据支撑。我认为,至少要实现数字农业后,才能进一步实现智慧农业。
所有的提法背后,最终目标都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发展智慧农业,一定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紧紧围绕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包括的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也就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
川观智库:从全国看,当前发展智慧农业要注意什么?
朱铁辉:智慧农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是同理。科技创新是为产业创新做准备的,我们不能仅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来探讨智慧农业的发展,而是要看眼下的这些创新是否能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
中国农业生产总体上呈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智慧农业应该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就是一定要因地、因时、因发展状况、因作物等来确定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比如,无人自动插秧机对田块的面积有要求,对田间道路也有要求,东北平原可以采用这种机器进行试点,而四川丘陵山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8%,地形地貌复杂,这种机器在农田里可能没走多远就到头了,还不如半自动化的、有人辅助的机器好用,那么就没必要强行使用。
另外,发展智慧农业要注意成本和效率的平衡。盲目地发展,不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小规模经营等,那么这样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川观智库: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当下倍受关注,它们是否能被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助推智慧农业发展?
朱铁辉: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充分掌握自然生态环境中每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地的氮磷钾及污染物含量等;另一方面,要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指导农业生产,需要非常多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否则,其判断就可能不够精准,有可能影响一年的生产。现阶段人工智能大模型较适合的应用场景一是智能温室大棚这种完全人工控制的设施农业,二是“三农”科研领域。对于处在自然环境中的农田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更多起到的是对农业生产一般现象的判断、预警等作用。我这么讲,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是因为农业生产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所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一定要等到技术成熟才行。
如何发展?
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融合
川观智库:今年《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对四川而言,发展智慧农业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朱铁辉:四川发展智慧农业,现阶段最需要做的是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融合,形成技术驱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范式。通过采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把分散的耕地在系统平台上集中统一管理,形成数字化规模经营,助力智慧农业。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四川情况类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包括的五个方面时,就提到“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具体而言,四川各地可以通过村党组织领办新型合作社,建设产业数字化系统。建设这个系统的成本并不高,平均一亩地投入100元左右就可以实现。农户可以自愿加入合作社(系统平台),不愿意种地或不会种地的农户可以把耕地直接交给系统平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不涉及流转或转让),形成规模,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监测耕地种植情况,以此来实现数字化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通过金融、担保、保险的助力,可进一步让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而随着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把农户、社会化服务商、金融主体、经销商、消费者等各方主体紧紧联系起来,信息在各方即时共享,信用在各方互动中产生,重塑全产业链信任机制,重构全产业链生产关系。
目前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较快,在传统产业转型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当地村民通过农业产业数字化,形成了一种“夹着笔记本电脑卖大米”的新业态,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实时地从电脑上看到农田情况和各种数据。现在这一地的大米已经从1斤1元多卖到了1斤4—5元。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每个县、每个地区一定要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的情况,确定当地是否要在农业产业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
川观智库: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智慧农业,您认为四川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朱铁辉:可以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数字化试点工作。地方政府可以先支持建立一批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县级试点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比如,过去无人机价格昂贵,主要用于试点,当其在农业生产统防统治中取得很好的成效后开始大规模推广开来,最终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显著降低了无人机的应用成本。
二是出台专项债的相关政策。通过发行专项债可以吸引企业、资本的参与。比如大型生产资料公司和省级种子公司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来推动产业数字化。建立这种数字化平台,可以集中管理分散的耕地,既不涉及农民耕地承包权的变更,也无需流转或股份化。农户可自由加入或退出。我相信,只要能够获益,绝大多数农户都会愿意参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