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举措。纵观世界发展史,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无不源于科技革命,兴于产业变革,成于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变革和金融创新,但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产业变革也需要金融血脉的滋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根本在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速度和效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美国硅谷的形成就是金融体系和产业体系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落地的结果,但上世纪末由于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大搞“钱生钱”,又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经济泡沫。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与金融深度融合,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深刻变化,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尚未根本扭转,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左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融资压力仍是制约当前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瞄准产业创新的“关键点”,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继续实施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科技产业金融高效联动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详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文章《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来源:求是网
策划:郭斐然
制作:张芯蕊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