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刘佳 杨勇

“如果再引进一家工厂化栽培企业,那整个食用菌产业链就盘活了。”3月24日,孙洛步履匆匆地走进会议室,确认正在推进中的项目进展。

随着园区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三期完工在即,作为金堂县天府菌都产业园(以下简称天府菌都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洛一直忙着刷新招商引资“进度条”,力图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完成“满园”拼图。

百亩羊肚菌种植大棚。  受访者供图

这份紧迫感背后,是金堂食用菌产业亟待弥合的产业链断层。瞄准“中国菌业中心”建设目标,金堂食用菌产业正通过“立园满园”行动,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加速补链强链,推动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菌包袋之变

食用菌栽培进入现代化生产轨道

“菌丝发育得差不多了,尽快把菇棚收拾出来。”3月17日,确认恒温发菌房内榆黄菇菌包的发育情况后,金堂县然通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勇拨通了菇农肖月的电话,确认菌包移棚时间。今年开春,肖月一口气在然通家庭农场订购了40多万袋榆黄菇菌包。“比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高,风险降低了不少,我只用操心后期管理和市场行情。”肖月感慨。

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种植的榆黄菇。 苏杭摄

然通家庭农场自动化制袋流水线 。苏杭摄

金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如今食用菌种植总规模达5.4亿袋,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菇农有万余户。在当地食用菌核心区赵家镇长大的肖月,自然而然成了菇农。

2006年,肖月自制10万袋白菇菌包,结果有一半菌丝不萌发,损失惨重,他因此黯然转行。让肖月重启种菇事业的契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在省级星级园区奖补项目支持下,朱勇投入重金建设的食用菌标准集中制袋中心正式投产。中心包含全自动流水线装袋机、全自动接种室、恒温发菌房等基础设备,日产量达5万袋,以“集中制袋+分户种植”模式,让普通菇农低门槛参与到食用菌种植中。

工人正在整理“方舱”中的菌袋。   刘佳摄

“一袋菌包售价在2-3.5元之间,和菇农自己做的成本基本持平。但是菇农拿到的是长好菌丝的菌包,不仅种植周期短了,且菌包成活率高。”朱勇透露,去年生产的1000多万袋菌包中,约60%供应给金堂及成都周边种植户。

在金堂,食用菌种植主体大多为种植户和家庭农场。他们长期自主制作菌包,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杂菌污染率不稳定、菌丝不萌发或发育不充分等情况。

“与传统制袋方式相比,集中制袋更加节本增效,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站副站长王媛媛说,“集中制袋+分户种植”模式把金堂传统农法栽培食用菌的种植户拉进现代化生产轨道,竹篙镇、赵家镇等主产区正大力推广该模式。

全产业链找到“断点”

工厂化栽培环节仍是空白

3月的成都平原仍是春寒料峭,但然通家庭农场里本应五六月出菇的中偏高温型食用菌秀珍菇,早已完成第一批采收。

“三个方舱采了大概6吨,双A级出菇率达90%以上,产量、品质都比大棚有明显提升。”朱勇妻子张春蓉口中“方舱”全名为“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配备的智控系统可控制内部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在不同季节为食用菌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雅乐鲜精深加工车间。刘佳摄

虽然单个方舱造价在6.5万元以上,但去年夫妻俩仍大手笔引进了12个。“生产周期比大棚栽培短,且不受季节影响,可实现周年化生产。”作为当地有名的“种菇导师”,朱勇夫妻俩一直走在探索食用菌生产新模式、新技术的前沿,也不断示范带动金堂无数种植户奔向食用菌产业的新未来。

但站在天府菌都产业园“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服务川渝、走向全国的‘中国菌业中心’”这一远景目标,和2025年园区食用菌生产规模从18万吨提升至20万吨以上的短期规划来看,金堂食用菌产业仍迫切需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园区还未完全整合食用菌全产业链,尤其在工厂化栽培环节仍是空白。”孙洛表示,今年园区正着力从种植端突破,引进业内工厂化栽培龙头企业,彻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我们每天要消耗各类鲜食用菌原料约6吨,这需要常年大量、稳定且标准化的食用菌供应,普通种植户或者家庭农场是满足不了的。”园区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成都雅乐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乐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大部分原料仍需从成都周边乃至云南、贵州等地采购,园区内目前没有符合他们需求的供应商。

工厂化栽培以工业化手段调节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反季节周年栽培,是放大食用菌规模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当前园区正在推进与两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的合作。“主要是羊肚菌层架式覆土栽培和菇类袋栽,还在设计初步合作方案。”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斐介绍,企业引进后,园区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加,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将显著提升。

“熬制”一锅菌汤

精深加工冲向银发经济万亿蓝海

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如何得到一锅浓香四溢的菌汤?“95克菌浆包加入1.5升水,放入干菌菇煮3分钟。”雅乐鲜品控总监彭宏庆一语道出“秘诀”。

3月24日,戴上鞋套和工作帽,穿好工作服,再到消毒室等待约20秒后,记者跟随彭宏庆进入雅乐鲜(成都)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热加工车间。一推开门,只觉得热气腾腾,香气直扑鼻尖。

雅乐鲜生产线上的工人整理公司从外地购买的菌菇。   刘佳摄

“这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包括熬制、提取、浓缩等几道工序,处理好的菌菇会在这里被做成菌汤,送到隔壁车间包装,再销往全国各地的连锁火锅店、超市。”彭宏庆介绍,雅乐鲜以松茸、松露、羊肚菌、牛肝菌四大品种为主,研发了熬制型菌汤底料、野生菌复合调味品等7大类产品。

精深加工,让季节性强的鲜食用菌成为市场上随时可购、可尝的美味,也实现了其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品的转化。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二期为核心,天府菌都产业园吸引了雅乐鲜、新雅轩等3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据统计,园区内食用菌初加工率达到100%,开发出菌油、菌汤包等调味类食品和方便调理类食品精深产品300余种。

随着三期园区建成投产,百年李记食品等企业投资建设食品研发生产基地,天府菌都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含金量”还有持续增长的空间。而食用菌具有的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多营养要素等健康价值,也让园区找到了今后的发力方向。

“正在计划围绕银发群体健康食品需求,研发符合老年人需要的食用菌功能营养产品。”孙洛透露,在三期园区企业招引工作中,会特别注重筛选银发经济赛道企业。

“我们会和园区成立四川省林下食用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食用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围绕食用菌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都市现代农业与信息研究所菌类资源研究室主任、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李昕竺说。据悉,园区内相关企业已经抢先一步和专家团队对接,共同探讨食用菌及其提取物功能性价值开发的可行性。

记者了解到,成都种业集团也将在金堂建设菌种研发中心,助推金堂和成都周边品种培育升级、新特优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标准研制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建圈强链,促进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品牌培育的关键平台以及三产融合的示范区域。

对照成都肩负的职责使命,在去年10月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的思路,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坚决打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攻坚仗。

当前,成都正以建园区、优集群为重点,推动农业园区“立园满园”聚力聚势,壮大“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行动,聚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到今年底,园区营业总收入提高5%,农业营收提高3%,建成百亿级园区1个;到2027年底,园区营业总收入提高15%,农业营收提高10%,百亿级园区达到3个;到2029年底,园区营业总收入提高20%,百亿级园区达到5个,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1。

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格局,成都在“三农”领域开展的创新探索,都具有样本意义、标杆价值和示范效应。即日起,四川农村日报(天府农科-川观智库 问稻研究院)推出《探访成都农业“立园满园”》系列行走调研报道,将以全新视角和创新传播,全景呈现成都各县(区、市)在实践“立园满园”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做出的创新探索与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