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更要激活山区产业活力,实现兴旺繁荣。山区乡镇如何构建宜居宜业的乡村新貌,关键在于推动山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春分时节,四川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以“月固定日活动”为契机,借助“校地”“院地”科技助农模式,邀请高校、院所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专家们实地考察、精准“把脉问诊”,为山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开拓多元经济新模式,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点种子的时候,你们施的肥料和种子一定要隔开,这种套种模式肥料一定要给足……”在擂鼓镇楠竹村示范地里,绵阳市农科院专家正手把手指导村民优化种植布局。针对北川山区耕地零散、生态多样的特点,绵阳市农科院因地制宜设计出“高秆+低秆”“长效+短效”的立体套种方案,实现土地空间、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前只知道大豆和玉米可以套种,今天通过专家讲解,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套种原理,以后也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粮食提产增收。”擂鼓镇五星村村民沈仲华开心地说。

通过科学的行距和株距设置,使得每一棵玉米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增强了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们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玉米产量,还能额外收获一季大豆,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绵阳市农科院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在新品种、新技术,包括科技服务等方面,与北川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院线合作关系,以玉米为例,每年就新品种、新技术,在北川建立了很多的示范基地,因为北川也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实验站的一个示范县,所以说在职责任务上,也会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包括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能够为示范户实现节本增效20%以上。”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卢庭启说。

而在示范地的旁边,一片片重楼、黄连等中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近年来,北川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然而,如何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不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一直是困扰当地药农的一大难题。

在绵阳市农科院技术支持下,当地创新推出“粮药套种”新模式,在中药材行间,依据季节种植大豆、玉米、土豆等作物,既能利用中药材间的空隙,又能为中药材提供遮阳和保湿的作用,促进中药材的生长。

在培训现场,当地的种植大户、中药材公司还对药农进行中药材种植的专业知识培训,从土壤的精挑细选、种苗的优胜劣汰、播种育苗的细致入微,到田间管理的科学规范,再到采收加工,极大地提升了当地药农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水平。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和当地药农现场签约合作,以解他们中药材销售的后顾之忧。

“公司给我们指导药材种植技术,该怎么施肥、怎么治病,我们的药材收获以后,他们公司还包回收,让我们种得安心、放心。”永安镇大安村村民刘志严说。

据了解,当地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院校建立“校地”合作,与绵阳市农科院建立“院地”合作模式,在科技赋能下,北川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校地”“院地”的合作模式,推动山区经济多元化发展,谱写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扩大粮药套种种植面积,开发多种林下种植模式,推动形成‘种、产、销、游’全链条发展的模式,让老百姓真正地感受到实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擂鼓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潘志强说。

与此同时,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为了打造“产业兴旺、青山叠翠、碧水环村”的生态新图景,在七个乡镇公路沿线开展种花植绿活动,共种植多彩格桑花、红色万寿菊、红花荞麦135亩;栽种杂交大荆条、朝天红米椒、樱桃番茄、爬地黄瓜、无架豇豆、高秧粉果80亩。不仅美化了道路,更提升了乡镇人居环境。

近年来,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积极探索“院地联手”“校企联姻”“党建联合”“资源联享”“产业联兴”“设施联建”“乡风联育”“环境联治”的八个联动和美乡村建设模式,鼓励先行区的七个乡镇整合资源、盘活资源、挖掘资源、优化资源,推动先行区内各种要素有效流动聚集,实现了先行区七个乡镇和美乡村的串点成线、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