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日前,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四川省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成渝乙巳之春文化交流活动”在川大江安校区进行,川渝两地的诗人、专家围绕格律体新诗发展等话题展开对谈。
“成都、重庆都是新诗‘诗体重建’的重要基地。”现场,重庆格律体新诗活动发起人、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所长万龙生回顾新诗格律建设历史。他介绍,20世纪以来,以闻一多为旗手的“新月派”发起新诗格律建设,川渝两地的学者、诗人遥相呼应,如著名诗人朱大枏、何其芳等都是中坚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川渝两地格律体新诗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创作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会长余小曲看来,川渝之间的频繁互动,也推动了四川格律体新诗的进步。他介绍,从早先的国内第一个以格律体新诗命名的网站在成都成立,到首个格律体新诗研究会在成都市新都区挂牌,再到川渝两地协作下建立起四川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的永川基地。“川渝两地已经构成中国格律体新诗的重要一极。”
“格律体新诗本质上就是对新诗音韵的探讨。”在四川大学教授李怡看来,诗歌的音乐性一直是诗歌领域不断思考的问题,川渝两地诗人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如何其芳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重庆诗人吴芳吉开启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有意思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出生在重庆,但是在成都生活过。” 如何更好激活新诗的音乐性?李怡认为,有赖于两地诗人、学者的跨区域联动。
活动期间,川渝两地诗人还朗诵优秀作品、互赠诗作增进友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