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眉山观察 谭笑非

项目介绍



江口沉银博物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府河和南河交汇处,紧邻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项目总规划面积200亩,其中博物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总投资8.62亿元,建设年限为2020年至2025年。项目预计今年6月开展试运行,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一一座金银器主题博物馆。



现场探访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明末时期的童谣至今还在眉山广为流传。府河与南河在此相拥,汇入岷江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江水奔流,仿佛携带着数百年前的秘密缓缓流淌。

2月14日,记者来到彭山,看见还在建设中的江口沉银博物馆矗立于此。砖红色的外墙在河水映衬下显得沉稳而厚重,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护着那段关于财富与历史的传奇。不远处,桥上与岸边的市民游客驻足观看,用镜头捕捉下这古今交融的一刻。

博物馆设计效果图。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时间回拨到2018年6月,一场名为《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掀起热潮。500件出水精品文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故事,让大家更加直观地触摸到那段被江水掩埋的历史。展览虽只持续了短短3个月,但“给文物安一个新家”的想法却越来越迫切。

“江口沉银博物馆的筹建,不仅是为了让这些文物有一个安稳的家,更是为了让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人感受这段历史的温度与厚度。”项目建设方、四川彭祖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思远说。

2020年9月,江口沉银博物馆项目宣布开建。博物馆选址在原址旁,项目包括游客中心、博物馆主体和考古工作站。“博物馆主体建筑负1层是文物库房,一二层共有4个展厅;考古工作站是专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使用,里面会有一个青少年科普基地。”周思远介绍。

江口沉银博物馆施工现场。谭笑非 摄

自建设以来,施工团队使出“挂图作战”“绣花功夫”等“招式”,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GRC玻璃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外墙装饰板等技术,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文物保护要求高等多重困难,全力以赴推进博物馆建设。

“为了高度还原历史、再现考古现场,我们采用了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GRC外墙装饰板技术,既做到了造型还原,也达到了颜色仿真。”施工方工作人员吴林洪指着主体建筑外墙材料对记者说,“这种砖红色就是为了重现考古人员在围堰考古时河床的颜色。”

江口沉银博物馆施工现场。谭笑非 摄

“同时,这种大型综合体项目与基础房建项目不同,哪怕拥有相应经验,也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很考验一线施工人员的整体统筹能力和应变能力。”吴林洪坦言,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项目靠近河床,地下存在较多淤泥质土层,承载能力较低,以及施工期间遇到长时间雨季,对土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等工序造成不小影响。“好在我们及时调整方法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这些问题最终都得以解决。”

江口沉银博物馆施工现场。谭笑非 摄

据了解,江口沉银遗址累计出水文物达7.6万余件,堪称世界级考古重大发现。2021年,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与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一同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时,博物馆以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以金银器为主题的博物馆。

“截至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外立面幕墙工程已完工,包括内装、总坪、考古工作站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已进场施工。同时,博物馆的展陈、信息化项目也已着手进行。”周思远表示,接下来将抢抓工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将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按期交付。



未来期许



彭山区文广旅局副局长刘炜杰:江口沉银博物馆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拼图。通过打造沉浸式文物展陈体系,既能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沉银故事,更能以文化IP赋能城市发展,成为彭山城市的新地标。项目建成后将新增3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文创产业升级,真正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彭山区市民周亭: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江口沉银”的纪录片,现在家门口就有博物馆,可以好好感受这段历史了。听说馆内还有一个青少年考古研学中心,周末又多了一个带孩子玩耍的地方。期待着博物馆的开放,去探寻“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