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四川农村日报推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全程实录全景讲述10+3产业发展年度故事》系列报道之川鱼篇。

隆冬并不是打鱼的最佳时机,但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的易继东每天都有产出。12月16日,10多个雇员清塘打捞成鱼2万多斤,后又放入5万多尾鱼苗,为来年收成打基础。鲈鱼、江团、黄颡鱼、草鱼,随着转动的车轮,进入成都、重庆、贵州、云南等市场。

易继东所在的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是乐山市市中区正在积极打造的西部最大优质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共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养殖户868户,年水产品产量3.4万吨,年渔业产值6.5亿元,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0亿元。

该区地形以浅丘为主,水资源并不丰沛,甚至“还有些缺水”。掣肘之下,当地凭啥打造西部最大商品鱼基地?

全产业链打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易继东就开始养鱼,亲历了当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他的养殖面积,从最初的40亩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亩。“2000年,本地的成鱼产出是400吨,现已增长到4万吨。”

同时,他还围绕水产养殖成立了饲料公司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渔业专合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这样的专合社,在园区共有19家,入社者占养殖户的90%。

王跃红也是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一位响当当的渔业大户,园区80%的鱼苗,都出自他的良种繁育场。“每年2月底开始孵苗,主打品种是江团、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近几年鱼苗量翻了两三番,供不应求。”

在易继东们、王跃红们的参与推动下,园区形成了饲料配送、苗种生产、商品鱼养殖、成鱼销售等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生态养殖是方向

在868户养殖户中,养殖面积30亩以下的占了不少,水产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比例大,如何破解这些不利因素?“积极开展池塘工程化内循环流水养殖、高低位池流水养殖、陆基集装箱推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水产现代产业园区。”市中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水产现代农业园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将水产发展推向生态、绿色、可持续的新起点。“这些新技术的最大好处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高密度养殖。每口高位池水面100多平方米,相当于4-5亩精养鱼池的产出。”易继东详细比较后得出结论,当前投入确实高,但长远效益好。

这背后也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市中区水产园区被纳入省级园区进行培育,得到1000万元的培育资金。当地用好资金,以白马镇为核心,打造集现代渔业、科学研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点。“下一步,我们要结合水产园区特点构建休闲观光旅游平台,进一步提高水产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助农增收。”白马镇党委书记兰雪峰说。

稻渔结合促增产

3万亩的园区,白马镇2万亩、青平镇1万亩。“青平镇是纯农业乡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6000多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是增产增效的有益举措。”青平镇副镇长杨乐军说。“今年拿出50亩稻田试点稻渔综合种养,在不影响粮食收成的前提下,每亩田多产出了3000元。”青平镇八一村种粮大户龚峣说,她想明年再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为下一步申办家庭农场、试水旅游打基础。“利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资金、技术优势,推进土地流转、一地双用,能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但目前的土地流转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还要推动土地变资本,实现入股分红。”对于如何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杨乐军还有更为长远的打算,“青平镇连续几年推出稻香文化乡村旅游季,就是想通过节会推介优质水稻、稻香鱼等农特产品,促进乡村振兴。”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周金泉 刘佳

采写:唐小未

编辑:廖晶莹

美编:梁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