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最火的电影,非《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莫属。上映不到一周票房破50亿元,总票房直奔百亿元而去,连带着周边盲盒卖断货、取景地被游客挤爆,甚至小县城的电影院都跟着“起死回生”。据网络数据平台,截至2月9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80亿元,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5的亚洲电影。这哪是看电影?简直是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节”!但仔细想想,《哪吒2》的火爆绝不只是电影拍得好那么简单,背后藏着老百姓消费习惯的大变天——钱花得更“讲究”了,情怀也能当钱花了,连大爷大妈都成了票房主力军。
图源:央视新闻
上下滑动查看
看电影不再是“看个热闹”,得把情怀带回家
十年前,老百姓看电影就是图个乐,看完散场,顶多讨论两句剧情。但这次《哪吒2》彻底玩出了新花样: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出了影院立马掏手机抢周边。某宝上哪吒联名盲盒上线秒空,二手平台价格翻三倍;老庙黄金的哪吒主题金饰被大妈们抢购,说是“既能保值又能讨孙子欢心”。就连外卖平台都蹭热度,推出“哪吒同款烤鸡翅”,销量暴涨200%。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为啥大家突然这么“上头”?说白了,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满足于“看个故事”,而是要“把情怀带回家”。年轻人买盲盒,买的不是塑料玩具,是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认同感;大妈抢金饰,抢的是给孙辈传递传统文化的仪式感。电影成了个“引子”,后头跟着一整条消费链——从情感共鸣到实物消费,从个人喜好到社交炫耀,钱包和心都被拿捏得死死的。
小县城影院复活记:谁在给《哪吒2》送钱?
要说《哪吒2》最让人意外的,还得是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票房爆发。四川资阳一家乡镇影院老板老张说:“去年这时候一天就卖十几张票,今年春节场场爆满,连过道都加凳子!”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为《哪吒2》贡献了超五成票房,连带着小影院春节七天赚的钱够撑半年。
图源:新华社
这背后是“小镇青年”和“银发族”的逆袭。以往春节档是年轻人主场,但今年拖家带口看电影的多了——40岁以上的观众占到17%,不少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一边看哪吒闹海一边念叨“这孩子跟咱家小宝一样皮”。小县城消费力起来了,但娱乐选择少,电影院成了全家团聚的新据点。一家人花200元看场电影,比去景区人挤人划算,还能在朋友圈晒个“合家欢”,这钱花得值!
从电影到旅游,哪吒的“跨界捞金术”
《哪吒2》的野心可不止票房。电影里出现的太乙真人“快乐老家”江油乾元山,上映后立马被游客挤爆,拍照打卡的人数攀升;浙江某古镇推出“哪吒主题灯会”,门票提前一周售罄;甚至有人专门去四川宜宾,就因为电影里哪吒啃了根当地特产的“燃面”……一部电影硬是带火了一条旅游线路,这操作简直比直播带货还狠!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片段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这种“电影+文旅”的套路,正是当下最吃香的生意经。观众看完电影,想亲身感受电影里的场景,商家趁机把情怀变现。年轻人追的是“沉浸式体验”,中年人图的是“带孩子长见识”,连景区卖烤肠的都学会了吆喝“哪吒同款风味”。电影IP成了个“金矿”,挖完票房挖旅游,挖完旅游挖餐饮,老百姓的钱不知不觉就流进了这条产业链。
大爷大妈成“消费新势力”:谁在定义潮流?
过去电影院里清一色的年轻人,今年却多了不少白发观众。北京某影院经理说:“有老两口连看三场,说是要研究哪吒和传统神话的区别。”数据显示,春节期间35岁以上观众占到44%,其中不少人还是第一次用手机买票。这届中老年人,早就不是只会跳广场舞的“背景板”了。
图源:新华社
“银发经济”的崛起,让《哪吒2》多了层“合家欢”属性。子女给父母买票,说是“孝顺新方式”;爷爷奶奶主动请客,觉得“不能和孙子没共同语言”。更绝的是,有些影院推出“老年专场”,放大字幕、调低音量,还送养生茶——服务到位了,大爷大妈掏钱比年轻人还痛快。当消费市场开始讨好老年人,说明一个真理:谁掌握“家庭话语权”,谁就是金主!
未来的钱往哪儿花?《哪吒2》给了三个答案
《哪吒2》的火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未来几年的消费趋势:1
为“情绪”买单商品不仅要实用,还得能表达态度。买个哪吒手办,等于告诉别人“我跟这叛逆小子一样不服输”。2
小城也有大市场北上广深不再是唯一战场,县城乡镇的消费潜力一旦激活,能量超乎想象。3
全年龄段通吃
别只盯着年轻人,能把一家三代都拉进电影院的IP才是真顶流。
下次再看到某个电影、某个IP爆火,别光感叹“拍得真好”,得琢磨背后那群人为什么愿意掏钱——可能是为了情怀,可能是为了面子,也可能单纯想找个全家都能乐呵的地方。毕竟这年头,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花钱的,早就不只是商品本身了。
《哪吒2》的成功
是老百姓用钱包投票投出来的
新消费时代——
既要面子(文化认同)
也要里子(实用价值)
还得让全家老小都满意!
作者丨中国三农发布特约记者
编辑|宋锐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