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王若晔
近日,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针对当前光伏制造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制定10条支持措施。
2023年以来,我国光伏行业步入新一轮调整期。四川作为光伏产业大省,产业规模和创新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穿越周期”成为重要又紧要的课题。
本次印发的10条支持措施,如何助力四川光伏制造业“突围”?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和行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
破难题
聚力降成本、拓市场等关键环节
2023年来,光伏产业规模保持增长,但供需错配加剧、价格低位运行等成为笼罩整个行业的“阴云”。“价减量增”态势下,“内卷式”竞争出现,不少产品甚至击穿成本价。
为应对光伏行业“前所未有的寒冬”,去年初,四川印发《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积极韧链强群、加强产业协作、支持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那么,新的一年,《若干措施》又为何出台?
首先是行业面临着新的情况。“2024年,不少光伏企业存在较大亏损,竞争过程中,企业面临的融资、技术升级等方面问题更加紧迫。”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施艳松表示。
英发德耀28GW TOPCon电池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通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当下光伏行业的周期轮动和市场挑战,2024年,其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降本增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深耕国内光伏市场,拓展新兴海外市场,确保产品销路畅通。
“新年又有新挑战。”在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互联化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旭看来,目前正是产业发展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若干措施》的出台非常及时。
具体而言,进入2025年,光伏行业有望实现筑底企稳,但“健康发展”仍是企业生存的主基调。“随着供需格局的逐步改善,行业将回归良性发展轨道,但今年价格上行的程度可能有限,仍需充分认识困难,做好迎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准备。”吉旭表示。
其次看四川独特的省情。当前,全省已形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光伏产品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前3位。同时也要看到,四川面临着产业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均衡性发展挑战,省内光伏发电产业规模仍有不足。
作为光伏产业大省,更要从政策层面,为优化要素资源,扩大有效需求提供助力。“积极应对困难问题,抢抓发展机遇,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有关部门举行多次座谈会,在广泛听取四川光伏制造企业诉求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若干措施》。
梳理此次出台的10条措施,涉及降成本、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均是“对症下药”。
“‘降成本’是当下企业面临的最大堵点,是燃眉之急。”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其被放到《若干措施》的首位,从降低用能成本、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等方面统筹考虑。
而拓市场则指向光伏产品消纳应用这一关键问题——只有推动光伏产品更多和项目、解决方案、电网等匹配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增长的需求,应对供需错配。
另一重要方向,则是持续提升光伏制造业竞争力。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光伏制造业门槛进一步抬升。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如何占领一席之地,需要重点关注。
比如,技术创新。从多晶硅、单晶硅,到异质结电池、钙钛矿电池,如果在技术创新上不发力,就可能面临被“超车”的风险。因此,《若干措施》也对支持强化技术创新作出具体部署。
提解法
政策“干货”助力光伏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若干措施》的出台,为四川光伏企业安心发展、创新发展增添了信心、增强了动力。”通威相关负责人表示。
信心和动力,来于政策“干货”。
重资产、高能耗的光伏行业,首先要“轻装上阵”。施艳松注意到,《若干措施》对降低融资成本作出系列部署。“光伏主产业链属于重资产投资,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存量贷款‘应延尽延’、新增贷款‘应贷尽贷’等,能够带动企业良性发展。”
加快拓展光伏产品示范应用方面,《若干措施》则从加快光伏电站建设、推动算电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光伏通信基站、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园区等方面提供支持。
《若干措施》明确,力争2025年底前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除了分布式光伏这一“增量”,四川还打起了算力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园区等“主意”。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受访者供图
比如,加快布局建设绿色算力设施,支持在盐源县、红原县、康定市等局部区域开展“算力—电力”协同布局。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特色和发展实际,建设“光伏+制氢制氨”“光伏+农产品”等“光伏+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
找增量之外,还要激潜力。其中的一大关键,就是补齐产业短板。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产业布局来看,省内企业多分布于光伏产业中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等环节,下游的光伏组件等则是四川的短板弱项。
《若干措施》明确,推动链主企业布局建设光伏组件重大项目,引进培育逆变器、银浆、光储一体化系统等关键配套项目。“政策实施后,预计可拉动光伏组件需求,加快补齐光伏玻璃、逆变器等产业短板,拓展‘光伏+储能’应用领域。”上述负责人补充。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西南首家GW级光伏组件工厂。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还提出要“推动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高水平组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平台”。
据了解,四川目前在相关领域还未组建起行业协会等“联合体”,企业、高校创新呈“散打”态势。吉旭表示,创新能力突出、技术水平先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将弥补四川光伏产业创新方面的短板,助力川企在钙钛矿、碲化镉、XBC电池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占领先机。
作为四川省15条重点产业链之一,2024年,新能源产业链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协同推进机制,光伏制造业被列为核心。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办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光伏制造业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强化用地用工用能等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供需合作和区域协作,“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多措并举推动停产企业复工复产、减产企业稳产增产,进一步助力四川光伏制造业“突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