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供给与需求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供给侧改革必然离不开需求侧,特别是数智时代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消费互联网兴起,社会化生产的动力学风格从“以供定需”逐渐转变为“以需定供”,需求对生产的反作用日益增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的广泛铺设极大推动了需求方规模经济深入发展,这成为塑造产品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平台网络效应推动了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形成发展

网络是由不同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连边组成的集群。网络有一个共同点: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接入网络的用户越多,网络规模越大,这个网络对用户来说就越有价值。这就是“梅特卡夫定律”,也被称作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

由平台驱动的需求方规模经济遵循的正是这样一种逻辑。消费者通过产品或服务建立起来的网络进行采买,此时产品的价值将随着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譬如,当我们周围的人都使用某个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时,那我们使用该社交软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本质在于利用网络效应在需求端培育动能、塑造优势,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模式。工业时代的供给方规模经济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提升平均价值,通常依靠企业自身的效率提升。这必然受到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规模、技术、管理、人员结构等的限制,一旦这些限制达到临界点,企业规模扩张就会由正反馈转向负反馈;反之,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动力源是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且这种连接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耗散。

平台交易路径缩短有效提升了市场流通效率

传统工业时代商品流通的大致逻辑是企业首先设计产品或服务,制造产品,然后投入市场销售产品,交付服务,最后用户购买产品或服务。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同主体之间彼此独立,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域,相互之间沟通存在着一个个“信息围墙”。如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平台商业模式崛起。在平台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用户——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是顾客、生产商、广告商,甚至实物——利用平台资源与其他人进行及时互动。我们可以把平台理解为多个主体聚集互动且超越时空限制的大市场。

与工业时代的线性“管道”结构不同,平台具有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特点,任何主体都能快速且轻易地加入到一个平台中。由此,平台能够将价值链上的主体、环节全部聚合在一起。传统线性价值链被嵌入到数字空间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结构,价值“链”变成了价值“网”。这样一来,流通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数据和信息便可以在上游供应商、生产车间和下游消费端之间以及第三方物流之间自由流动,传统工业体系交换中介掌握的信息不再具有稀缺性。从而主体之间可以跨越层层中介建立起直接连接,进一步缩短了平均路径长度、提升交易效率。从网络科学角度讲,平均路径长度指网络中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边的数量,取决于两个节点之间所需经过的中间节点的个数。例如在传统的出版行业中,一本书从作者到读者手中,要依次经过经纪人、出版社、印刷厂、经销商、零售商五个节点。但是,在电子阅读器这一平台中,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也就是说,作者与读者只需经过电子阅读器这一个节点便可以建立起连接。因此通过平台,每一个经济主体或环节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数量巨大的不同节点在网络上持续交互作用,加速了市场流通速率,为激发需求侧的网络效应提供了基础。

平台上的消费社群促进潜在需求的持续涌现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消费者不再通过传统的“商家—消费者”渠道被动接受商家传递的产品信息。而是既可以在购物平台上与商家沟通,了解产品细节,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或购物平台中的提问、评论等功能,同其他购买过相同产品的消费者交流产品使用体验。由此,不同消费者在消费什么以及怎样消费的过程中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了扁平化的消费社群。

在消费社群里,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协作,消费者之间的社交互动是商品信息的主要传递渠道。基于社交网络,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裂变出N个消费者。例如博主通过一些社交平台测评、分享爱用好物会激发其粉丝和其他用户的购买欲望。并且由于组成消费社群的个体大多具有相似特征、兴趣和需求,他们在交流中会形成一种亲近的关系。消费社群通常具有较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会使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受到其他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消费社群就像一个信号塔,引导着消费者快速聚集。这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单边网络效应,即网络中同类用户数量上升带来的网络价值提升。这将持续为生产端积聚消费者数量,激发消费需求。而这正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关键所在。

大数据技术增强了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从个人行为,还是整个社会化生产系统来看,生产与消费都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简单的“起点”与“终点”的关系,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中介、相互依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这种持续循环和互动推动着社会生产再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工业时代的“线性”信息传递模式常常导致因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出现供需矛盾,影响生产与消费互动。数智时代,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促使一切皆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生产和消费主体由此能够以“数据人”的形式共处同一时空,在其中直接交换信息。双方的信息反馈回路缩短,生产与消费的持续互动成为可能。在传统模式下,如果乘客要打车,就只能在路边“碰运气”。这是因为乘客在一个地方,司机在另一个地方,双方的信息传递过程慢且低效。但是若经过打车平台找车,情况就会变得不同。虽然乘客和司机仍然处于不同地点,但他们的数据却全部集中在平台。当乘客想要打车时,司机会立刻看到需求信息,对乘客做出回应。

因此,随着信息反馈回路缩短,生产者的活动能够即时递交给消费者,消费者也能实时将自己的需求传递到生产端。企业会根据消费需求反馈在核心业务之外衍生许多其他业务,形成一个生态圈。当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后,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企业或产品的黏性。企业由此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收集更多需求,创造更多产品,等等,生产与消费实现了良性循环。生产或消费任意一端规模扩张都会引发另一端的规模变化。以打车平台为例,平台接入的司机越多,打车越方便,加入平台的乘客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这种良性循环为企业提供了双边网络效应优势,促使需求方规模经济得以发挥。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尽管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方规模经济就不重要了。高质量发展需要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向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