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状 赵岚
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历经5年打磨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宣告一个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影视IP的形成。
《哪吒之魔童闹海》仍延续第一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创作思路,不仅进一步完成对经典神话故事的新编,更以动画电影的方式再次激活传统文化IP的生命力,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借助电影这一现代媒介,传统文化IP得以破圈,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基于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影片以亲情为核心引导人物的行为动力,构建故事的叙事线索,大量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激活传统文化IP的在地性,让众多人物形象变得更立体生动,强化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以亲情为情感内核构建叙事线索
亲情是哪吒系列一直延续的情感内核,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同样贯穿始终。亲情不仅关联着家庭责任和代际关系,成为片中众多人物的行为动力,也以此构建起整部影片中多条清晰的叙事线索。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敖丙、申公豹3组核心人物均以亲情为基础,建置了完整的人物背景,引导出跌宕起伏的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
首先,在前作中,亲情元素就已作为核心要素融入故事里。从哪吒出生被认定为魔丸转世并将遭受劫难开始,父亲李靖就四处奔波以寻求解救哪吒的方法,甚至愿用“一命换一命”的方式保护哪吒。
传统神话IP中父子关系的颠覆性改编,赋予电影更具现代意义的价值观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父亲形象的表述和“家”的思想高度契合。这一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情感张力,不仅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激发起哪吒重返家园,保卫陈塘关的决心,也在这朴实的亲情基础上,把以传承、担当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传递出来。
在续作中,哪吒的成长同样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当遭遇绝境时,母亲离世前隐忍剧痛的拥抱激活了哪吒的潜能,实现了再一次的破局和反转。
其次,敖丙与父亲的情感线同样如此,从背负着龙族复兴的使命开始,到片尾父子二人相互认同,亲情及其构筑的代际关系和家族使命成为整部影片中最为根本的情感底色。
同样,在反派申公豹身上,也融入父亲的期待和弟弟的依靠。一方面,着重表现父亲和兄长的慈爱;另一方面,申公豹父亲的遇害成为故事推进的关键转折点,并以此铺垫片尾彩蛋中下一部作品的悬念。
由此而言,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无论是基于魔童哪吒而建立的充满冲突与和解、奉献与牺牲的亲情关系,还是围绕着敖丙所呈现出的背负使命的父子关系,或是在续作中申公豹与父亲、弟弟所呈现的朴素情感,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和仁爱的儒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亲亲”观念,以及个体与家庭、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以地域文化元素激活传统IP在地性
除以亲情为情感内核构建叙事线索外,作品中还大量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四川造”成为哪吒系列电影一个重要的文化标签,激活了传统文化IP的在地性。
从听觉层面而言,哪吒系列中广泛使用各地区具有标识性的方言。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极为鲜明的太乙真人,除在形象上改变以往影视作品中的造型外,川普的语言应用更是造就了诙谐幽默的师父形象。
导演饺子作为四川人,不仅在创作中详细考证太乙真人在四川地区的记载和传说,主动将家乡文化融入到作品中,以方言为核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成为影片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强化了传统文化IP的在地性。
此外,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为让每一个出现的形象变得更生动、立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影片还广泛使用天津方言、东北方言、山西方言等。
方言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塑造更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能在影视作品传播中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强化文化认同。
从视觉层面来看,哪吒系列的地缘美学创新性地融入各类四川元素。让人印象深刻的两只青铜结界兽,源自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和黄金面具,蕴含古蜀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伴随着影片热映,大量游客涌入三星堆遗址打卡结界兽原型。
一直以来,在动画作品中借鉴中国文化传统符号已成为一项传统。将历史文化元素与动画创作相结合,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带来的观影热潮,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观影文化。最初,伴随着这部电影在春节档的口碑爆棚和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观众和媒体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能否(何时)创造新的票房纪录。在荣登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后,关于“哪吒是哪里人”“陈塘关在何地”的讨论,逐渐成为网络热点。电影热映带来对历史文化的关注,这本身也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哪吒系列大获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不断探索和勇敢创新的结果,不仅是技术的成熟,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掘和活化利用。既传承经典,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国产动画的“出海”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作者简介
刘建状,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赵岚,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