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2月6日,四川迎来开年喜事——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尽管目前通水的仅是一期一步工程,但已经惠及宜宾、自贡、内江3市7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51.27万亩,供水人口140万人。
向家坝灌区工程是四川省“六横六纵”骨干水网工程的重要“一横”,具有重要意义,一期工程自2018年12月开工建设。工程的建设让川南经济区拥有了跨市骨干水网,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岷江江底隧洞出口处。
缺水?
拥有长江、岷江等大江大河的川南,却频繁遭遇严重旱情
摊开川南4市(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地图,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大江大河穿行其中,水量丰沛。这样的水域图也让人很难想象:川南竟然也会缺水!
事实却是,旱情一直是川南的“常客”。2006年,川南遭遇特大高温伏旱;2012年,川南再次发生严重春夏秋连旱,导致数百万亩水稻无法适期正常栽插……
拥有大江大河的川南,为何会缺水?
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河流流经川南的里程相对较短,加之境内没有大型湖泊和水库,夏季一场强降雨过程过后不多久,洪峰就迅速过境,大量水资源汇入长江后流走。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川南从底子上就成为一个缺水的区域。
2022年,川南遭遇严重夏旱,部分农作物减产严重。邵明亮 摄
以自贡为例,这里是全国50个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平均的五分之一;内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和全省的16%,是全省5个严重缺水市州之一。
近几年,川南的旱情没有“消停”。据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22年以来,宜宾、自贡、内江等地已出现4轮明显旱情,分别是2022年严重伏旱、2023年春旱连夏旱以及2024年伏旱,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累计338.96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数累计38.45万人。
岷江江底隧洞闸门开启后,清澈的金沙江水沿着渠道奔流而下。
过去水利被称作农业的命脉,用水结构相对单一。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刚性需求不断增加,用水结构趋于复杂,已扩大到灌溉、抗旱、生活、工业、生态等多元方向,水资源短缺越来越制约着川南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水瓶颈”亟待破除。
通水!
川南告别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历史,将极大解决工程性缺水
“水资源总量其实并不短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利厅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向时间和空间“找水”,是破解用水瓶颈的有效途径。
2023年8月,《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该规划提出,构建“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骨干水网建设包括重大蓄水、引调水等工程。以兴建水库为例,就是通过建设蓄水设施,把丰水期的水资源蓄留起来,以备枯水期或用水高峰期使用,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而建设引调水工程,则是把丰水区域的水资源输往缺水区域,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此次通水的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正是我省实施的一项重大引调水工程,让川南告别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的历史,将极大解决区域内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内江供水管道出水闸。
以宜宾市为例,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仅宜宾境内就将惠及翠屏区、叙州区、屏山县等三县九镇,为80万城乡居民解决生活用水、22.13万亩农田提供生产用水。此外,每年可为自贡增加供水约1.5亿立方米,惠及56万城乡人口,覆盖29.1万亩灌溉面积;可向内江每年供水1.1亿立方米,甜城人民将很快喝上优质的金沙江水。
一个测算,一期一步工程达产后,当地耕地灌溉保证率将显著提升,预计主要粮食作物年增产0.63亿千克,平均每亩增产粮食34千克;经济作物平均年增产1.82亿千克,平均每亩产量增产100千克。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川南经济区作为我省人口和城镇相对集中,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区域,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的顺利通水,也将助力该区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问水:
省内其他经济区面临哪些突出“水瓶颈”,又将如何各个击破?
事实上,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的四川,一直被称作“千河之省”和水资源大省。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背后,是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五大经济区概念,即现在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水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除了川南经济区,我省其他几大经济区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水瓶颈”。
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从岷江引水的都江堰灌区是其供水主骨架和大动脉。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当前已建成干、支、斗、农四级渠系46640千米,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供水范围覆盖成都、德阳、绵阳、乐山、资阳、遂宁、眉山7市40县(市、区)。尽管拥有都江堰丰沛来水,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岷江早已“不堪重负”。
都江堰灌区的渠首枢纽。
此外,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资阳、遂宁等地,也被称为川中老旱区,“十年九旱”。2021年7月通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已成为这一区域旱时的重要水源保障。与此同时,四川正积极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即引大渡河之水补济岷江流域,建成后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供水区受益人口3600万,预计今年将开工建设。
在川东北经济区,嘉陵江干流流经广元、南充、广安3市,境内还拥有“西南第一湖”——升钟湖,总库容达13.39亿立方米,似乎并不缺水。然而,川东北尤其是嘉陵江东岸为丘陵地貌,境内群山万壑、重峦叠嶂、田高水低,老百姓世代受干旱困扰。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老吴坝渡槽建设现场。
对此,亭子口灌区作为“六横六纵”中的重要“一纵”,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开建,建成后将惠及川东北4市11个县(市、区)69个乡镇。
攀枝花迤沙拉太阳能提水泵站的引水管道需翻越1200米的陡坡段。
而在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尽管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在一些干热河谷和高半山区域,河谷深切、山高水低,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同样突出。为此,我省支持上述地区开展光电水产“四结合”,即科学利用区域丰富的光热资源、高低悬殊的地形条件,以光发电、提水上山、提蓄结合,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
(水利厅供图)
海报设计 沈晓颖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四川是“千河之省”,可这水分布太不均匀。向家坝灌区通水,解决了川南工程性缺水难题。希望其他经济区也能快点突破“水瓶颈”,让四川每个地方都不缺水,发展更上一层楼!
金水啊,川南破发展瓶颈,解决了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迎来加速发展大好前景。
金沙江水进川南, 奔腾千里势如酣。 青山两岸迎风立, 碧波荡漾映天蓝。 川南大地添新韵, 沃野千里润良田。 鱼跃龙门人欢笑, 水到渠成福满园。
四川水资源丰富,合理利用才是硬道理!
金沙水拍
区域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