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0项参评。记者发现,参评项目中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和盐源老龙头墓地成功入选。    

濛溪河遗址群

资阳濛溪河遗址是国际十分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要素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发现一系列国内国际罕见的复杂行为,被国内外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2024年1月,濛溪河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俗称“六大考古新发现”),12月,入选央视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团队共同开展调查、发掘、研究,有了许多重要新突破、新认识,濛溪河遗址群参评今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哪些惊喜将要揭晓?

从单个遗址到遗址群

发现新遗址点70余处    

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资阳和乐至交界的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冲刷出部分乌木、动物化石等遗物,资阳濛溪河遗址因此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023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开展第一次主动性发掘;并同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古环境与年代学等科学信息。    

濛溪河遗址群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分布在四川省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两岸。面对濛溪河遗址极为罕见饱水环境下极为难得的大量有机质材料与旧石器文化遗存,考古队采用科学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组建了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团队,同步开展考古发掘、多学科取样与综合研究。   

部分出土骨器

 “从发掘一开始,考古队便以探讨现代人在四川盆地的出现为目标,在抢救性考古阶段的第一时间就邀请环境、年代和植物考古专家到现场指导,并试行系统的全收集全浮选模式,即对文化层的所有土均作为环境、年代、埋藏学、植物考古等多学科样品收集并同步分析,得以及时把握关键课题并发现大量珍贵信息。”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系统收集近2万份(约20万升)土样,已发现遗物包括3万余件石器和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件)植物种子,2千余树木相关遗存。其中涉及的动植物广谱利用、木器制作、刻划、穿孔等行为是同期国内外罕见。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及英国、法国等10余家科研单位、20余支国内外权威专家团队的交流合作下,考古队系统开展年代学、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埋藏学等多学科研究,通过碳-14、光释光和铀系等多种手段,确定了遗址距今约8万至6万年,处在早期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考古人员经过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发现,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新发现了与遗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遗址点40余处。此外,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外的涪江流域发现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点30余处,构成了跨流域的、数量超过70处的硅质岩小石器遗址群,距今约5-10万年。

大量新发现

展现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    

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是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共同特征的新型旧石器文化及遗址群落,清楚地展现出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出现与发展阶段的栖居形态特点。遗址主要文化面貌是以硅化木作为主要原料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部分加工精细,主要分布在大河的小支流所在的拔河相对较低的浅丘地貌区。经过持续的考古调查和研究,遗址群的文化面貌更加鲜活生动。

系统刻画痕迹

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专注于硅质岩小型工具的制作与应用;也善于加工利用有机质材料。遗址近年发现了较多的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地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和骨器共同显示了东亚古人类对有机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样化的资源利用策略。”郑喆轩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遗址群还发现较多在石头、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的刻划痕迹,部分痕迹成组成排、比较复杂。此外还发现了穿孔的动物化石和橡果,并发现有人工痕迹的赭石。专家表示,这是在中国、东亚地区首次集中、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穿孔橡果

濛溪河遗址群还发现了人类对动植物资源广泛利用的确切证据。尤其是植物遗存,丰富程度前所未见。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出土动植物类型多样,包括了熊、虎等大型食肉类以及鱼、鳖等水生动物和鸟类等动物类型,以及葡萄等浆果以及核桃、橡果等坚果类以及花椒、接骨草等其他大量人类可食用的植物类型。尤其让专家们兴奋的是,遗址发现了大量动植物利用的证据,大量烧骨、炭化植物到烧骨堆、火塘等提供了系统性用火证据;被切割、砍砸的动物化石,集中处理剑齿象的区域和橡果、葡萄、接骨草等部分植物的特殊富集等指向了人工带入的现象,同时发现了石器加工区和动物消费区等功能分区。

意义重大

为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自濛溪河遗址群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业内专家不断细化着对遗址的认知,认为该遗址价值重大。    

据介绍,濛溪河遗址群硅质岩小石器工业的发现,填补了四川盆地与中国南方晚更新世早中期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以硅化木等硅质岩原料为主加工小型石器为特征,主体处在既往华南到东南亚极少发现遗址的距今5-10万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并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是首次在华南发现稳定的且明显有别于南北二元结构中南方大砾石石器工业的类型。用硅化木制作小石片石器,显示东亚早期现代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适应方式和文化特点。

穿孔骨片

此外,系列新证据揭示出东亚早期现代人文化和行为特点,为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郑喆轩介绍,现代人起源的 “多地区进化说”和“非洲起源说”两种假说形成了长久的论战。但是长期以来,东亚特别是中国华南地区直到东南亚都缺少距今5-10万年这个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遗址。“濛溪河发现的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动植物广谱利用,系统性用火,空间利用及系统的象征性行为等是首次在亚洲东部发现行为现代性的集中出现,也是国内外最早阶段的相关发现,对认识东亚地区现代人的由来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证据。”    

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群前所未有的丰富植物遗存也填补本阶段植物发现与利用空白,改写了早期植物利用历史,系统展现了本阶段动植物利用及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反映了古人类对环境的广谱化利用和生存策略的多样化。不仅为东亚,也对认识整个旧大陆的早期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材料,并超出了对同阶段行为现代性的认识。结合多样的动物群,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看到同时段早期人类的完整“食谱”。

带砍切痕的木头

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群的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表明了中国南方及东亚地区现代人在本地区源远流长。尤其是濛溪河流域晚更新世早期栖居形态与景观的复原,清晰展现出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东亚现代人起源和行为特点,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是对人类起源特别是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源远流长的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的一次重大拓展。

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