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联合研究团队宣布,在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冻多村的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地层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距今约1.7至1.66亿年前,其中一处是目前已经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小型蜥脚类足迹的层面

新发现的两个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在第一处化石点,3个连续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了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科,体长可能达到6米;第二处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足迹长度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体长约2米至3米,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

肉食性恐龙足迹

“此类微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罕见,韩国的白垩纪地层有过12.2厘米的记录,我国内蒙古白垩纪早期地层记录过11.5至13厘米的足迹,而西藏侏罗纪的发现再次探及其尺寸下限,与有史以来最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认为,这些新记录表明研究区可能存在体型较小的蜥脚类恐龙,或为蜥脚类的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提供证据。

小型蜥脚类复原图 绘图:神棘 Kamitoge

西藏昌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至早侏罗世时期,古特提斯洋闭合,海洋沉积逐渐减少,最终在中侏罗世转变为内陆盆地。此研究区侏罗纪地层的最大厚度超过4800米,巨大的沉积厚度促进大量化石发现,包括恐龙足迹化石。

2023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项目组于昌都开展工作时,在冻多村一段乡村道路两侧的石壁上发现疑似爬行动物脚印,随即与遗迹学专家合作组成考察队开展研究。据悉,该足迹化石点所在地层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顶为灰岩,由紫红色砂岩间夹页岩、粘土岩组成,含植物化石、遗迹化石和少许腕足、介形类和海百合茎等化石,总体属海陆交互相环境。考察队在恐龙足迹所在层面与相邻层面发现微生物席,如古藻迹、石针迹、海生迹、斯柯茵迹等遗迹,代表此地曾是低能浅水环境。良好的环境、丰沛的水资源吸引了恐龙等动物在此活动,并留下丰富的足迹化石。

冻多发现的小型蜥脚类足迹与3D图像

“此次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强化了学界假设,即在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也表明西藏地区恐龙学研究的巨大潜力。”邢立达说。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化石遗迹调查与保护技术三级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时数字地面前沿科学中心等资助。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 通讯员张澄澄)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 通讯员张澄澄

责编:邢妍妍

编辑: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