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可以有很多个角度,而经济必然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这一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们可以从来之不易的年度“成绩单”中,从那些经济高频词里观察我们的发展实绩以及未来的发展动能,由此,四川日报联合四川省委党校,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盘点这一年的经济热词。

.

增量政策

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为更好应对短期和中长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2024年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等方面作出部署。之后多个国家部委相继就一揽子增量政策进行系统落实,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增长、投资拉动,内需加快释放,大大提振市场信心,强化了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和条件。

增量政策作为政府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特定经济或社会问题,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推出的新的、额外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精准的靶向、创新的手段、针对性的举措、综合的部署,引导并传达明确的目标意图,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针对性、创新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维持经济稳定。增量政策不是简单的增加政策数量,而是要与存量政策相辅相成,是对现有政策体系和市场预期的巩固和延续,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行动指引,合理、有效、持续确保经济运行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2024年,针对“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精准回应了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不仅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效释放了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增进民生福祉以及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提升整体消费能力和社会稳定,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的完成。

新质生产力

2023年新质生产力首次提出,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等重要场合,进一步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并提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各类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大国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方向已转向创新性技术所决定的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政策和治理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动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就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等,营造公平有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两重”“两新”

“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是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两重”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大在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两新”政策旨在通过供需两侧发力,在拉动需求、提升消费品质的同时,支持重点领域的更新换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两重”政策涵盖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多个领域,具体措施包括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等。“两新”政策涵盖了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具体措施包括设备更新和回收循环利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等。“两重”与“两新”相互促进,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12月,“两重”政策已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北”工程建设等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两新”政策带动汽车更新520多万辆、销售额6900多亿元,家电换新4900多万台、销售额2100多亿元,老旧设备更新200多万台套。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和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是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通常指计算机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和算法所模拟出来的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新的发展生态,推动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2015年7月,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上升到行动层面,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不仅继承了信息连接特性,更加强调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赋能;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也标志着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革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42.8%;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14.4万亿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就是将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经济大省挑大梁

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效运行,需要一定的“增长极”发挥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在区域空间实现资源要素和生产力优化布局。经济大省就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域”,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支撑和带动功能,扮演着“挑大梁”角色。

2022年以来,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不确定因素累积,经济发展挑战增多。2022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同年粤苏鲁浙川豫6个经济大省GDP总量约占全国的45%,“经济大省挑大梁”效应明显。202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更为严峻复杂,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这就要求经济大省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以大省担当和大省作为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而当前经济大省挑大梁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也就意味着国家将给予经济大省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以推动经济大省更好发挥“火车头”作用。

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迅速响应党中央号召,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锻长板、补短板,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GDP增速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个百分点;前10个月,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9%,起到较强支撑作用;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居西部首位;前10个月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外贸空间得到拓展。通过对重大经济问题的精准应对和结构优化,四川将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首发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出推进和发展“首发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当前世界动荡变革加速,扩大内需成为我国战略基点,消费则是重中之重。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内需不足,消费率较低,但这些是差距也是潜力和机遇。消费逻辑除了“能消费、敢消费”以外,也在于“愿消费”,需要构建消费新场景,刺激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首发经济通过设首店、发新品、秀首展、开首演等,能够有效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契合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升级需求,更通过背后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聚合上下游产业链,调整商圈结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川多措并举发展首发经济,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品首发活动,为落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用地优先权,培育“蜀里安逸”“乐购全川”等多元消费场景,举办国际车展、糖酒会等大型消费促进活动等,为首发经济提供更多机会、场所和平台。发展首发经济,将推动四川在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从而激发省域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涵盖养老产业和事业,是顺应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变化,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举措。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力银发市场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政策引领下,银发经济蓬勃向上。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既能通过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满足老龄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通过优质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老龄人口身体素质,挖潜“银智资源”。当前国家为应对严峻的外部环境,致力于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而老龄人口个性化、升级化、高端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因此顺应人口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特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扩大内需新空间,开启经济“新蓝海”重要而迫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1.7%,老年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三,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和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多元主体投入,老龄人口将享有体系更健全、质量更优良的产品及服务,助力四川经济向稳向新发展。

耐心资本

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被纳入经济发展战略,意味着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发展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等方面,需要给予足够的信心、决心和时间耐心,这表明我国将用长期的、持续的、有耐心的资本实现更广泛、更长远社会和经济目标。

科技创新通常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经营不确定性大等特征,而“拉长周期”的耐心资本则风险承受力强、回报预期久,恰好与此契合。具体来看,耐心资本的发展与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升级,实现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向消费和高科技产业驱动的增长模式的转型,对国内及国际层面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支撑的作用。培育耐心资本向“新”而行,是一个系统工程。耐心资本的“耐心”不会凭空产生,需要有法治化、高标准的市场环境;要用优质的投资标的吸引耐心资本,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壮大耐心资本;另外还要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

未来产业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产业定义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尽管在当前尚处于产业孕育期或成长初期,但因其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市场潜力大等特征,在未来可能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乃至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从国际来看,美国、日本、欧盟、英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加强了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布局未来产业对我国开辟新赛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起,就已经开始进行未来产业布局的探索。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抓紧布局未来产业。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打造新增长引擎的关键。

未来产业着眼未来,不仅要超前布局,更要系统规划。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坚定的探索,更要有坚实的家底,包括重大科技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制造能力、开放的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技术突破的科技人才。发展未来产业要建立相应科学决策和布局的体制机制,确保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地方、部门要为决策负责。

低空经济

低空空域如同土地、海洋一样,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2009年,“低空经济”首次在“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的一次研讨会上被提出。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正式开启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2021年,发展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同样也是2024年备受关注的经济热词。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同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设立,更加凸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低空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南京、苏州和湖南、西藏等地对发展低空经济提出了规划。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涉及范围和领域广、与其他产业融合性好的特点,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好顶层谋划,谋篇布局低空装备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生态。抓好重点企业,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低空产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抓好重点产品,大力发展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低空装备,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全方位赋能低空产业体系。

(执笔: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许彦、郭险峰、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