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表明了党的如磐初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5年积极促进我国民生改善确立了“宏观有导向、落地有抓手”的鲜明指引,针对就业围绕一个“计划”、一个“促进”和一个“加强”确定了三个重要发力领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加强重点人群就业支持,加快提升就业服务质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准确认识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力点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保持就业总体稳定正是应有之义。

“就业是安家立业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业有所从更是确保发展成果为民所享在就业领域的充分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就业仍被放在优先位置,正有意凸显在2025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总体稳定的宏观导向上,明确发力领域,让政策落地不仅有目标,更要有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还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明确,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加强重点人群就业支持,加快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在周宏春看来,上述一个“计划”、一个“促进”和一个“加强”,充分表明了全年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三个重要发力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在1月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5年将以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包括实施就业支持计划,对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行动,重点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职业技能。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和劳务报酬发放规模。

“这也进一步阐明了今年加大力度促进就业的发力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其本身隐含着“培养更多优质人才助力经济新动能培育和健康发展”以及“确保就业规模与经济增长稳步同步”两层内涵。

黄征学认为,找准发力点,深耕促进就业工作机制,有助于持续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协调、有序的人才和市场供需平衡,循序渐进地消除结构性就业矛盾。

综合研判,这一过程找准和不断夯实政策发力点,对外传递出的深层用意至关重要。

“确保全年就业总体稳定,短期关系经济社会的稳定,长远更事关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达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对本报记者表示,相关的施策发力点同样也是确保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着力领域:一是就业支持计划要强化市场对接,比如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以引导高校和培训机构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课程,同时强化助企稳岗政策。二是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尤其是对于就业困难人员要提供精准帮扶和兜底保障。三是强调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如指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和科学安排工作时间。

直面挑战,健全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不断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是要提醒各行各业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青年人口失业率较高,稳就业压力持续存在,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不低的经济增速,以确保吸纳应有的就业人口。他分析称,结合2020年至2024年的数据表现,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新增城镇就业约261万人,“按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维持不变估算,5%的经济增速可吸纳就业人数超1300万,能够有效缓解青年人口就业压力并保障社会稳定”。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6.1%,不包含在校生的25至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6.7%,30至59岁劳动力失业率则持平于10月的3.8%。另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透露,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数据显示,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仍处高位,且2025年就业压力依旧巨大,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必须直面挑战,不断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确保就业压力稳步化解。”黄征学强调,要紧扣人才和市场供需平衡准绳,短期继续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充分调动和利用好各方资源服务用工招聘和求职信息有效互通和直达;长期则要培养出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良性互动。

顺势而为,方能有所作为。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需要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须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实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确保劳动者自主就业与市场机制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之间实现有效贯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对本报记者强调,这一过程需要找到新的就业增量通道。其中,通过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新业态、新模式中就业,是现阶段确保巨大就业需求落地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陈秉正看来,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保障角度分析,将持续涌现出的新业态从业者及时纳入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也是坚定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已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了部署,其中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凝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等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举措,意在持续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显然,找准发力点,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充分就业潜能已箭在弦上。“多个发力点之间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要用好发力点,建立足够强大支撑起整体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有的放矢地直面就业挑战,确保就业市场行稳致远。”黄征学说。

(本报记者 李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