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张其
“兴奋又意外,同时还有了更多的思考。”12月24日,在西南医科大学忠山院区见到该校麻醉学系党总支书记余丹时,她便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的感受。
今年12月,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西南医科大学《树袋熊宝的手术室——农村困境儿童围术期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获国赛金奖。作为该项目指导老师之一,余丹赶赴现场领奖。据了解,这是西南医科大学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金奖,实现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领域的新突破。
“‘树袋熊宝’农村困境儿童围术期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于2020年,由学校麻醉学习满天星志愿队发起。”刚坐下,余丹便娓娓道来。据介绍,该项目是以关爱患病的农村困境手术儿童为对象,针对他们对手术普遍焦虑现状,在围术期开展志愿服务,建立患儿积极的手术认知态度,减轻患儿及其家庭因社会、教育和城乡医疗差异带来的现实困境和情感焦虑,促进儿童情感和行为积极转变,助力身心健康成长。
为了陪小朋友们在手术中“闯关打怪”,该项目设计了专属的“勇气套餐”。“我们主要有手术绘本探秘、手术器械寻踪、面罩脱敏游戏以及为熟悉手术室环境设有术前等候区、手术情景游戏作为志愿活动。”余丹解释,之所以设计这些环节,是因为想通过充满趣味的游戏,让围术期小朋友跟随志愿者一起了解手术室设施和知识,进行术前脱敏以及熟悉手术室环境,在游戏中揭开手术的“神秘面纱”。
目前,该项目成员主要由西南医科大学麻醉学系的学生与教师近200人组成。具体如何协作?首先在每个周日,志愿者会先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房取得联系,了解下周围术期儿童数量,根据具体情况来分配志愿者数量。进入到儿科病房,志愿者会先与小朋友们沟通,遵循意愿来看是否参加游戏。项目虽针对的是农村困境儿童在围术期期间,但对儿科病房围术期小朋友均可适用。
作为志愿者项目,“树洞熊宝的手术室”一边陪伴着小朋友,解决围术期困境;一边解决了该系医学生临床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助力着医学生成长。“活动中,很多时候志愿者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余丹解释说,因为不仅要学会与“小病号”沟通,还要用所学的医疗知识来与家长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的沟通和医学知识运用的能力都会有效提升。
“不轻松,但很值得。”谈及体会,在该校麻醉学系满天星志愿队队长王睿智看来,通过志愿项目成长并收获了很多小朋友和大朋友。比如在帮助围术期儿童,与小朋友接触建立起纯真友谊;在每一次志愿活动和志愿项目参赛中,结识到同龄人以及其他学校志愿者,互相学习、鼓励,成为了好朋友。
据了解,“树洞熊宝的手术室”农村困境儿童围术期关爱志愿项目自实施以来,至今已服务759名农村困境手术儿童。与此同时,作为指导老师,余丹还有了更多思考。“这已不是满天星志愿团队发起的第一个志愿项目。”余丹说,未来,希望更多志愿者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代入思考并积极与学校老师对接,师生一起包装和发展更多有意义的志愿项目。
该项目仅是西南医科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切片。为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常态化”工作体系,该校每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邀请专家共同指导院系孵化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近5年,该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 329580 余小时,服务人数超10 万人,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65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