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前不久,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公开信,提到学校将实行“作业熔断”,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可及时就寝,第二天说明情况即可,无需补做。探索“作业熔断”,这并非首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睡眠平均时间分别仅有7.65、7.48和6.5小时,均没达到健康的睡眠时长。作业熔断机制试图建立一个保护机制,初衷是好的。苏州之前,广西、浙江、山东等地的部分学校都推行过熔断机制。效果如何?实践来看,有一定积极意义,许多生病或因事未完成作业的孩子会主动申请熔断。但整体上,跟进力度有限。有校长坦言:熔断机制并无强制力,而一旦学生作业未完成,家长和老师又会担忧成绩下滑。有家长表示:“即使我们晚上不让他写作业,也很难保证其他家长照办”“会不会助长拖拖拉拉的习惯”。种种声音,是对管理方式与政策效果的理性探讨,也折射出横亘在“美好愿景”与“骨感现实”之间的鸿沟。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图源网络
实际上,倘若大部分孩子熬夜到很晚,一种可能是作业量或难度出了问题。倘若个别孩子无法按时完成,则可能与水平、效率、习惯有关,可能与家长额外“增负”有关。一把钥匙开不了千把锁,“一刀切”的作业时间亦然。一旦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他们所面临的“囚徒困境”仍然无解,相应的传导机制也就失了灵。深层看,作业熔断受到热议,还是教育焦虑的老问题。若成绩被视为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家长焦虑了,老师焦虑了,孩子自然也焦虑了。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投身题海之中,不敢也不愿熔断。放在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治标更需治本。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扭转功利化倾向;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突出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落实“双减”政策,为教育减负松绑……改革已经在路上,但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元方程,育才观念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类似作业熔断的“微创新”,虽然不见得能完全落地,但不失为一个信号、一种决心,那就是教育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先。从实操层面来看,有时候每位老师都觉得自己布置的作业量适中,但叠加起来就变成了沉重负担,为此,有的学校加强各学科间的作业统筹,确保总量合理平衡不超标。反对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有的学校在作业质量、结构、针对性上下功夫,力求少而精。其实,单就睡眠而言,未必能全部归因于作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的青少年睡得越来越晚了,并不只是上学日。玩手机、刷剧、打游戏等丰富的夜间娱乐活动压缩着他们的睡眠时间,而从家庭环境来看,由于工作、习惯等种种原因,成年人晚睡也是常态。由此来看,“睡不够”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症候”。不过,再难也要迎难而上。作业熔断,只是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期待涌现更多有益尝试,为孩子们合力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这正是:熔断作业,关键是熔断焦虑。以人为本,才能朵朵放光彩。大家晚安!(文丨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