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苇 何世进

清乾隆时的循吏李拔,出生在与乐山市毗邻的犍为县。犍为县历史上曾有37名进士,晚清武状元彭阳春祖籍也是犍为,祖辈后才进入双流。长篇传记《循吏李拔》出自福建作家寒山之手,作为四川文化人,能不汗颜?

自古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虚心拜读《循吏李拔》中,同样可以获得廉政为民的许多珍贵教育。李拔一生的履历与光辉业绩,成为廉政教育的活教材。全书25万字,涉及李拔成长的一生,勤政为民,奖励耕读,提倡办学兴教,树立良好风俗,因地制宜,开发产业,商贸融通,治山治水,美化地域环境等形形色色的真实生动的事迹,无不引人入胜,拍案惊奇。

囿于篇幅,本文仅就一个侧面,烛照一二亮点,以管窥豹,以敬读者。

在第三章《勤勉惠政福州》中,李拔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升任福州知府,先后巡察10县,劝农桑,修水利,治城池,将治理福宁的成功经验推广到福州,教养百姓,不辞辛劳。李拔在任3年,政事通顺,百业振兴。

值得玩味的是,李拔用什么方法、采用哪些举措治理政事,化难为易,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成效呢?他执政的主题词为“俭以养廉”,题写“师俭”二字,高挂于堂,并题写《俭箴》和“静正廉平”4字,刻在墙上。

李拔善于从周围环境中常见的事物设譬取喻,用以启导僚属和士人。他所在的衙署,冰鉴堂后为公署后堂,这里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朋的榕树,枝干遮天蔽日,大如华盖。李拔顿生联想,向众多僚属发论,参天的榕树能蔽日迎风,炎夏可供乘凉,受荫良多,而榕树虽粗壮却不如松柏一样有应用价值,这是它的短板。即便如此,榕树叶婆娑足以荫蔽十亩之广。由此话及做人,倘若一朝得志,出任为官,在一邑就要荫一邑,在一郡就要荫一郡,在天下就要荫天下。

李拔叙说得朴实浅近,文化内涵却极为深厚。他并非简简单单说一说了事,而是竭力开掘榕树内涵,撰写《榕荫堂跋》,用以教育下属官员克己奉公,勤政务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达到福荫百姓的要求。

兹将《榕荫堂跋》抄录,聊供赏析:“福州后堂有古榕,覆荫其上有若大伞然,蔽日迎风,夏日堂啸,受荫良多。予榕之为木,大而无用,然枝叶婆娑,犹荫十亩,部分人为物,遭时得志,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倘游其宇,不能蔽夏日,冬日则伤众矣,岂榕之不若也哉!因揭之于堂以自勉。”

文虽短,却言简意深,启示良多。李拔以之为座右铭,自警自励,以荫蔽人民百姓为己任,其旨博大,重责之勇于担当,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深心向往么?

天府之国历来人才辈出,名满神州,近现代便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清咸丰年间,双流草根出身的彭阳春考上武状元;资中农家子弟骆成骧考上清末文状元;蜚声世界的美术大师张大千出生在内江。尤为令人惊奇的是资中一名高中未毕业的草根刀郎(罗林),以卧薪尝胆的精神,默默研习一二十年,首场演唱会在成都举办,一票难求,万人空巷。100年前乐山出了郭沫若,又在成都出了巴金。

我们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作为巴蜀儿女,四川人不可不确立文化自信,在这改革开放的创新时代,即便草根族也可以飞出金凤凰。这类文化现象如同循吏李拔一样值得研究,深入探讨。

(《循吏李拔》,寒山著,海峡出版社,2014年9月)




作者简介

何晓苇,乐山师范学院教授。

何世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