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前不久,一则苹果公司Airpods Pro的广告火了。广告中,一位父亲戴上耳机之后,终于听到了来自女儿吉他弹唱的优美歌声。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父亲佩戴的并不是助听器,而是我们平时用来听歌的耳机。

今年9月,美国FDA正式批准了苹果公司的Airpods Pro耳机成为OTC助听器产品。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款设计本意为“听不见”——隔绝外界噪音的降噪耳机,现在被用于“听得见”。

这可以说是助听器行业的一个“拐点”,主要源自两个原因:第一,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正进入到助听器市场;第二,AI软件算法方案成为了助听器市场的一个新的技术方案。

苹果入局将可能带来什么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将来可能会有更多大型科技厂商进场。

就在Airpods Pro获得FDA批准的同一天,腾讯联合恒玄科技,正式发布一套完整覆盖测听、验配、助听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兼容各类安卓手机与蓝牙耳机,基于自研助听算法,能有效减少设备制造商的集成成本。

苹果公司作为行业标杆,在全球市场被众多消费电子厂商视为风向标。相信腾讯只是跟进的企业之一,其他大厂入局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抛开苹果的标杆效应,更重要的是,这次“拐点”所采取的新技术路线:AI软件算法。

过去,国际5大助听器厂商及国内各厂商“卷”的是硬件。比如助听器的功率、频率响应范围、压缩比等。通过专用的助听芯片,来控制具备这些能力的硬件,从而实现助听功能。

但当下的新做法,主要依靠AI软件算法——在输入患者的听力图后,通过软件算法来对外界音源进行精准分析判断,将杂音过滤掉,将人声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频段进行补齐,从而最大程度让患者听到本来应该听到的声音。

这套方案的不同在于,不需要依靠专业助听芯片,让普通耳机也能达到助听功能,且这个功能已经得到FDA批准。

软件算法的好处是,产品快速迭代和开放式的集成。理论上讲,没有专业助听芯片,但功能齐全的普通耳机,都能成为助听器。且软件算法更新只需升级软件版本,这能让用户能更轻松获得最新技术支持。

这更意味着,传统助听器生产商多年来构筑起来的专用助听芯片“壁垒”,正在被打破。

要知道,助听领域其实是一个待开发空间很大的消费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到2050年,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但这个市场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

以国内为例,受听损人群自身因素影响,中国的助听器的市场规模并未反映真实需求。欧洲助听器制造商协会此前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助听器渗透率仅有10%。全球看,这个数据也只有17%。听损人群虽然有着庞大的基数,但当下的市场规模受实际渗透率影响,未能充分反映需求。

应该使用助听器的人没有使用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售价:中端助听器单只价格大概在2000-7000元;高端助听器则多在1万元以上。

这与国际5大助听器厂商构筑起的“硬件壁垒”不无关系。以国内市场为例,此前有第三方数据显示,国际五大助听器厂商占据中国助听市场90%以上份额。

另一个是心理接受程度:一些患者会因为不方便、不美观而拒绝使用助听器。

这次苹果通过软件技术方案的入局,刚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高端耳机价格也不过千余元。佩戴耳机在头上,谁能看出来你戴的是助听器?

利用日常穿戴设备,通过AI软件算法来处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新趋势。比如,华为此前发布的运动手表,就能通过人在跑步时的触地震动情况,算出你的跑姿对不对;甚至能在综合心率、血氧、呼吸频率综合的基础上,算出你现在高不高兴。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也会涌现出产品风靡全球的助听器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