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长 陈婷 王文凯

消费是内需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为经济增长夯实新动能。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破解消费难题

目前,我国消费发展面临难题,其中既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无法满足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新模式导致的问题。由此,必须坚持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协同发力,把激励消费需求同深化消费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当前,部分行业的供大于求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聚焦提升有效需求,以有效需求拉动有效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厚植国内巨大消费需求,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潜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消费供给结构性不足。总体看,我国消费品供给十分丰富,但结构性供给不足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大量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满足,导致消费需求外流。同时,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刚性”需求越来越多,但这些领域的供给却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也会抑制消费提质升级。随着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供给结构调整迟缓会导致产出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出现低端产品和服务过剩与高端产品和服务不足并存的状况。有效供给不足使得居民提质升级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抑制消费提质升级。因此,需要从供给侧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

深刻把握当前我国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当前,我国消费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和新特征。把握这些趋势和特征,有利于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首先,国货消费掀起消费新热潮。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国货品牌消费意识明显增强,对国货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成为国货消费的主力。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我国开始进入“国货平替”消费新阶段,中国制造的时尚消费品因高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而愈发具有竞争力。随着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速度的加快,国货消费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其次,服务消费释放消费新潜力。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在相应升级,对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消费内容逐渐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转变。从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看,2013年至2023年,我国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39.7%提高到45.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仍然偏低,说明服务消费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第三,消费市场下沉激发消费新活力。从收入看,2012年至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1.4%,增速连续11年超过城镇居民。从支出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18488元提高到2023年的32944元,提高了近1.8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7485元提高到2023年的18175元,提高了近2.4倍。从人均消费支出绝对水平看,城镇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但从增长速度和差距来看,农村居民的增速更快,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正在缩小。因此,消费市场下沉趋势明显,农村消费市场是新的消费活力增长点。

第四,直播消费拓展消费新空间。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商直播作为一种消费新模式既解决了传统电商网购“没有实时互动”和“摸不着”的两大痛点,同时又增加了网络互动,打开了新的消费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直播电商成交额达4.9万亿元,增长35%。电商直播通过挖掘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智能推荐,将偏好链接到商品,进而使用直播具象化商品,刺激消费者的偏好,实现从偏好到消费的转变,扩大商品消费新空间。

供需两端齐发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第一,释放多样化需求潜力,扩大优质消费供给。一是关注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不断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主体多样化,引导我国消费供给多层次、多元化、多场景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型服务消费,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亮点。支持服务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顺应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培育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网络零售等新型服务消费,深挖和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三是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中高端消费供给。加强品牌建设,培育自主高端消费品牌,积极拓展国产品牌销售渠道,提升我国高端消费品的供给水平。

第二,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增效。一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加快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运用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生产、销售、配送和服务等环节数字化升级,提高消费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二是发挥平台经济促消费的关键作用,提升消费体验感。在需求端,进一步为线下服务提供线上连接渠道,挖掘消费需求;在供给端,持续拓展服务时间和半径,促进供需时空匹配,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加快数字标准化建设,提高行业供给效率。加快构建和完善商品和服务的数字标准化体系,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依托标准化建设,促进分工协作专业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效率。

第三,完善促消费体制机制,形成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一是深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源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坚持开放发展,扩大消费领域开放能级。加快生活消费领域市场开放,鼓励和引导外资参与发展社会服务业。不断扩大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投资促进保护的制度型开放。加快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促进服务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在信息消费、金融消费、医疗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完善消费者和社会监督评价机制,畅通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加强对虚假营销、假冒伪劣服务产品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第四,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构建消费生态体系。一是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避免消费出现“审美疲劳”,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求。二是适配消费者多层次消费需求,构建围绕吃穿住行用玩等多层次消费场景,打破单一消费场景的限制,为消费者提供想消费就能满足消费的载体。三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消费场景。消费群体因为身份、收入、消费理念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消费场景。总体而言,打造消费场景的目的是构建消费生态体系,消费生态体系要涵盖上述三个不同的方向,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构成完整的有机体,从供给端的角度实现消费的提质升级。

第五,顺应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趋势,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面向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需要,集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创新应用、可信安全、服务设施、质量标准等功能为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打造消费生态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加强各级各类服务平台融合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类旨在实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如行业大数据中心、行业云、行业基础数据库等。二是加强服务业创新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服务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如智能服务、大规模复杂服务网络、服务机器人、生活服务生态化、跨境贸易协同服务、文旅融合、全媒体等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研发。三是加强服务业品质化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服务业品质化升级所需的品牌、标准和质量,为消费提质升级保驾护航。

(作者:夏杰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婷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文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