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周显彬 文/图

“这个‘墱’,源自‘澄’,是南方酿酒文化中的一个造字,是指当地装酒用的罐子。”“酿酒业的发展史,是悠久文明史的旁证。”12月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考古学会指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考古五粮液”二期成果发布会暨中国酒业遗产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宜宾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报告、学术交流等方式合力推动中国酒业考古工作继续前行,当天还发布了“中国酒业考古联盟倡议书”。

研讨会上,来自四川、陕西、安徽、河北的酒业考古项目相关负责人,包括安徽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宋代广州公使酒库、衡水十八酒坊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多个领域最新实践进行交流分享。

酒业考古的价值何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德安表示,四川在酒业遗址考古方面起步较早,针对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水井坊以及舍得酒业的考古项目都在本世纪初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为相关酒企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南越王博物馆副院长李灶新表示,通过对酒业遗址的考古,可以确定至少在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美酒之路,中国美酒可以同丝绸、瓷器一样成为“硬通货”,甚至成为交易中介物。这对于当今中国白酒企业推进“国际化”,提供了历史自信和思路启发。

“要保护好酒业考古文化遗产,使其价值充分实现与共享。”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毅表示,后续在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方面要注意走向群众、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融。

当前,中国酒业考古取得的成果,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一角。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将酒的历史进一步推进;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见证了酒文化的繁荣;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展现了酿酒作坊的兴盛。

与会专家表示,酒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与见证者,贯穿东西方历史。酒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白酒的演化历程,仍有许多未知等待人们去探索。随着酒业考古实践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到了考虑建立对应细分学科的阶段,进一步厘清中国白酒的历史传承谱系,为构建中华酿酒图谱提供有力支撑,树立中国白酒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酒文化的全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