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立足区域发展联动格局,着眼城乡融合发展趋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我们紧抓改革聚合优势、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了科学理路和明晰方向。
统筹城乡内外因素,推动改革同向用力。推动城市和乡村互促共融,是产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深度推进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深推进改革的过程,既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调动有利客观条件要素、提升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过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四十多年来,我们聚焦城市特点和乡村实际,既因地制宜又因情施策,在大胆闯和稳步试中逐步走出一条城乡特色发展的新路;着眼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观照当下又虑及长远,将改革推进和人的需要连通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在推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点带面用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因城施策等理路和方法;将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富裕等结合起来,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对改革的赋能效用,促进传统要素和新质要素叠加集成,为城乡经济形态互促、社会交际互融提供了空间和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过往经验、深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和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延展。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到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时俱进、亮点纷呈。从实施城市更新到建设和美乡村,城市改革既有宏观布局更有细小落点,农村变革注重理路的科学平实、举措的得当管用。新征程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需要在集聚各类积极要素、推动改革同向用力上下更多功夫,不断厚植改革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和集成效能。
集聚城乡优势禀赋,推动规划落细增效。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无论是推进城市发展规划,还是实施乡村发展规划,既要在分区、布点、衔接上促进优势禀赋的聚合展开,也要精细观照民众需要、区域特征、文化传扬、产业转型,使规划体现目标远景向举措实景的延展细化。从城市日新发展到山乡变革创造,四十多年来,我们发挥规划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牵引效用,既从理念上体现科学的规划思路,更在行动上提升规划的精细水平,城乡规划同地域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相衔接,在谋势与谋事中唱好联动大合唱和发展协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美好生活、现代产业体系等紧密关联。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进一步做好城乡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机遇。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有未来。近年来,从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到解决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安居等突出难题,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将人的体验获得和城市精神塑造结合起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留存乡愁传统味,共绘现代新乡村。从擦亮古韵新村文化名片到推进数字乡村规划,新时代的乡村规划更加注重传统和现代的“双向奔赴”,科技、文化、人才等要素的融合为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更好赋能助力。新征程上,紧抓城乡改革新机、做好城乡发展规划,需要在破立并举中促进理念创新和路径生成地相互促进,持续释放规划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观照效用。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建设协同相宜。城乡建设既要依循客观规律、坚持系统思维,更要统筹需要可能,发挥最大效益,在因时因势中推动布局到建设“点”的结构优化和“面”的环节调适。四十多年来,伴随改革的渐次展开和开放的稳步实施,我们在探索中形成对建设什么样的城乡、怎么建设城乡的体系认知。比如,强调“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正确原则”,提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等等。人要在城市落得住,既要提升城市的产业协同和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氛围,在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就业质量上稳步推进,也要提升户籍制度优化、公共服务完善、交通能源保障等的适应配套。乡村建设大有可为,要聚焦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文旅业态融合,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优质资源直达乡村,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形成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乡村的能动创造。新征程上,伴随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城乡建设要在环节串联、系统集成、功能优化上紧凑着力、协同发力,确保各环节高标准推进、各链条高质量发展。
赓续城乡治理传统,提升现代治理效力。推进城乡治理精细协同,既要着力解决制约城乡社会发展的突出卡点难点,也要从地方史志、基层实践等的共向融通中探寻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都城营建到乡村管护,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在城乡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围绕农业生产、山河治理等进行了诸多成功探索,聚焦交通、防洪、减灾等形成了一系列规则典章制度。立足现代,构建联动协同、智慧高效的城乡治理体系,更加需要应对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难题。以历史观现实,谋划改革的过程也是集聚治理智慧、创新治理理念、形成善治局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河湖长制实施到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从城市各类矛盾化解调处到建设包容友好韧性城市,城乡治理在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呈现新成效。特别是数字经济、数据产业、智慧社会等快速发展,为城乡高效联动治理提供了更多支撑和助力。纵深推进改革的过程,既是释放活力、持续向新的过程,也是集聚特色、扎实提质的过程。置身城市、走近乡村,口袋公园、数字政务、农家书屋、乡村绿道,城市和乡村治理展现新的色彩和更多魅力。从宜居宜业到智慧便捷,推动城乡精细协同治理,既要厚植科学性、依循客观性,也要提升人文性、增强能动性,在守正创新、破立并举中涵育更多循规律、增共情的特色治理案例和高效治理成果。新征程上,我们要在植根传统、面向现代中汇聚精细治理智慧,在建机制、扬优势、补弱环、增效能中持续增强协同治理本领。
畅通城乡交换流动,放大产业叠加优势。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产业的迭代、技术的革新、供求的变化等对城乡要素交换和流动速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把握城镇乡村的要素差异和优势关联,着力推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培塑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城市群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样态。与此同时,作为联接城市和乡村的中间纽带,县城产业的特色汇聚、县域经济的持续壮大为城乡产业梯次提质、市场供销体系联通注入稳固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既要立足局部看整体,将县域经济置于地域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来审视,也要着眼整体看局部,从全国产业转型发展和统一市场建设中找准发力方向,在错位和抢位的联通发展中提升县域经济的创造力竞争力。文旅产业的融合、经济和人文的互联、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从做好“土特产”文章到聚合“山”“海”优势,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需求,让乡村历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活态集聚、多维扩展,培育和孵化更多产业增长点和经济新业态。将富民惠民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依循。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促进利益共享联结,让更多小农户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使亿万民众通过辛勤劳作、共同奋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畅通交换流动是产业提档升级、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依托。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中蹚新路、出实招,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对城乡发展的能动作用。
(作者简介:赵晨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时政理论采编部编辑)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