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琳
近期,各地文物在互联网上集体“苏醒”,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泼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它们不仅能在屏幕上“动”起来,还能说会唱、能歌善舞,甚至可以实现与场景的有机互动,让造像从石窟中跳出来,带给观众一种亦真亦幻的“穿越感”。
这一波文物“花式整活”,得益于AI技术的突破和普及。AI技术的“一键生成”功能极大地简化了文物数字化的复杂过程,降低了技术门槛,在画面呈现上也更加多元,使得更多的文物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快速呈现给公众。
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沉寂千年的陶俑、青铜神兽、石刻造像等“时代生命”,它们不再仅仅是博物馆中静默的展品,而是拥有了鲜活的气息,变得栩栩如生。当威严凶猛的金刚力士咧嘴开笑,陶俑坐像突然腾空而起,在现代技术赋能下通过脑洞大开的创意让文物一改往日面貌,与观众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历史瑰宝。
同时,还通过“文物下班”“别睡了起来嗨”等贴近当代的剧情“人设”,以潮流感的表达方式大大增加了文物“动”起来的趣味性,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趣味融合的又一次大众探索。“上班时候纹丝不动,下班嗨成一片,看来文物和我们是一样的。”一位网友如是打趣。
然而,热闹之余也不妨再多一些思考:如何让文物“动”起来的同时,也通过讲述故事传递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时风行的“花式整活”,大多数形式感多于故事感,好玩多于达意。文物不言,但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文化意义。AI技术让文物“动”起来,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展示,更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起来的趣味视频,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文化的窗口,可以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被视觉“硬控”,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不妨在文物们“一起摇摆”的基础上,留足让文物“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长和空间。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作为汉字的源头也记录下了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星堆奇奇怪怪青铜器的背后彰显着不同区域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等,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民俗风情等信息以更加生动、直观和趣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看热闹引向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更能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这需要创作者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让文物“动”起来,动的不止外在的形,更有内在的灵,在趣味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的视觉被“硬控”5秒,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欣赏文物“唱起来”“舞起来”趣味大联欢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源远流长、百花齐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