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堂/文 图片由支付宝提供
车票、U盾、旧钱包、手写账本、蚂蚁森林木牌、见证支付宝第一笔担保交易的相机、亚运会数字火炬手设计稿……12月3日,即将“满20岁”的支付宝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用许多寻常的生活物品拼成了一个特别的“二维码”。这些老物件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感受上面承载的20年生活的温暖变迁。
据悉,这个“时光二维码”所陈列的物品均是面向公众征集而来,就像一个小小的“记忆博物馆”,记录着近20年生活的温暖变化,也见证了经济社会迈步向前的每一步。在这里,你能看见U盾、粮票、老账本、电话充值卡等已不常见的老物件,也能找到见证了第一笔担保交易的旧相机、开启无数人初次网购记忆的“支付宝龙卡”等等。
2003年,陕西西安的焦振中在淘宝买下一台相机,成了史上第一笔担保交易,次年12月8日,支付宝正式成立。有了担保交易,买家卖家都放心多了,算是迈过了第一道信任的坎儿,但十多年前想在网上买东西也并不容易,必须给电脑插上U盾,且只支持IE浏览器,还要在浏览器安装密码控件、数字证书,所以那时的网上支付和购物还只是少部分人可享受的新鲜事物。
2010年,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网络支付第一次可以不用插U盾了,这一创新,将支付成功率从65%大幅提升至95%以上,也为移动支付时代奠定了基础,U盾也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从担保交易到快捷支付,20年间,支付宝持续推出收钱码、刷脸支付、“碰一下”支付等创新技术和产品。如今,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为92.7%,位居全球第一,从”世界屋脊“到海南渔村,中国再遥远的角落也有移动支付。
一张张小小的交通卡、火车票、缴费单、电影票,犹如丈量生活的尺子,让我们看见数字生活的变迁轨迹。2008年10月,上海用支付宝缴纳电费,这个小小的起点也推动了全国网上办事的进程。
如今,人们不用再依靠线下跑腿或排队,用手机就能办好出行、政务、医疗、教育等各种线上公共服务;过去出门要带各种卡,现在乘车码、电子身份证、电子社保卡、电子医保卡、铁路电子发票都能“装进”支付宝;过去办事要去线下大厅,现在31个省级行政区都把“办事大厅”开在了用户的手机里。
如今的手机理财也成为人们的日常,但在十几年前,要想买个理财产品,最低门槛也得几万元。2013年6月上线的余额宝,创新推出货币基金“1元起购、随时可赎回”的模式,在支付宝App就能操作,这极大降低了老百姓理财的门槛,让人们手头的闲钱也能赚到收益。11年来余额宝累计为用户赚取了4499亿元的收益,也让“每天看一眼理财收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数字生活越来越触手可及,网络公益也已化作一种生活方式。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支付宝捐款通道在5月13日凌晨紧急上线,仅一分钟就有1900人捐款,最终募集超2600万元。16年过去,依靠指尖的数字传递,爱心正跨越山水,抵达更远的地方。
即使相隔千里,已有7亿人通过蚂蚁森林,在全国各地种下了5.48亿棵树;4.5万人成为蓝马甲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一起跨越数字鸿沟;全国有296个脱贫县的村民也在网友的帮助下卖出了更多的花椒、白莲和大米……让农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大山。
经过20年发展,支付宝已从一个电子钱包,变成一个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已服务超10亿用户与8000万商家。作家紫金陈当初走上写作之路时,就是靠着余额宝的收益维持生活所需,写出了《隐秘的角落》。这次“时光二维码”的展览,他专门送来一本签名书,还写上了对支付宝的小小祝福——“希望你带给更多人稳稳的幸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