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造船业,许多人很难把它与西安这个内陆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西安却以独特的发展模式成功迈向国际水域,为中国造船业注入了新活力。

近期,一艘将于今年12月底交付至厄瓜多尔的清淤船正在西安阎良紧锣密鼓地建造。据了解,这条清淤船采用拼装箱型结构,有清淤装置、动力装置、传送装置等,由动力驱动清淤装置清除水底沉积物,由传送装置送到指定位置,每小时可处理沙水混合物500立方米。

11月28日,记者走进建造这艘清淤船的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身处内陆的西安何以能“造船”的秘密。

工作人员正在探讨船体设计方案。

从历史看今朝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中,一艘名为“丝路一号”的汉代古船以其在馆藏文物中排名第一的体积与独特制作技艺,成为了秦汉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最早的木板船不是出自海洋或港口,而是出自内陆的渭桥遗址。“丝路一号”作为一艘制造于汉代的古船,采用了极为精妙的榫卯技艺,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

如今,穿越时光,“丝路一号”与三秦大地上的游船、工程船、趸船、采盐船等多种类船只遥相呼应。古今重叠之下,改变的是时代与环境,不变的是工匠对造船技艺的精益求精。

中国电建西北院旗下的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最早的船舶设计建造企业,前身为“西北造船厂”。2018年,公司由甘肃永靖搬迁至西安阎良发展。公司执行董事张伟介绍:“目前,公司在整个西北地区非水网船舶市场占有率占到近70%”。

非水网地区,指水资源不丰富、水运不发达的地区。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位于西北的造船企业跑出了自己独有的赛道——汽车滚装渡船、冲洗式挖泥船、海事监督艇、自航自卸驳船、两栖履带式采盐船……各种类型的船仿佛“钢铁侠”般可以随意变换组合转换功能,以适应不同用途。‌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2000多年后,中国造船业连续14年保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世界第一,全球每两条船完工,就有一条由中国制造。如今,以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内陆造船企业亦提质升级,成为中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深蓝向世界

“向海!向东!向世界!”张伟对记者说的话掷地有声。

2023年末,全国首台套海上光伏智能打桩装备“电建海装001号”在威海正式上水。长66.66米,宽22米的“电建海装001号”自船台具备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条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制造。

“作为非水网地区的船企,迈向深海的这一步标志着我们具备了不逊于水网地区的制造实力。尤其在‘下海’这一光伏应用新场景之下,‘电建海装001号’成功解决了海上风电桩基施工设备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难题。”张伟向记者介绍道。

2024年末,两艘即将交付厄瓜多尔的船已在阎良工厂具备雏形。一艘工作船,一艘清淤船,组成了厄瓜多尔CCS水电站的清淤系统。两艘并不算大型的船只对于港航来说正是其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对于公司首个交付海外地区的船舶项目,张伟信心满满。

“两年多来,我们已经实现了最初的愿景。除船舶设计制造外,我们还致力于光伏光热支架结构、生物质天然气、河湖清漂清淤等领域的开发与创新。希望推动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中部、迈向沿海,走出国门,实现更多突破。”张伟说道。

从后进看后劲

11月初,根据《西安市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委办公会研究,有23家单位被认证为西安市工程研究中心。其中,由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西安市新能源船舶与智能化海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得认证。

正如中国造船业从世界边缘到中心一样,西北内陆船企也逐渐阔步走向中心。依托中国电建西北院多年来在清洁能源开发、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勘测与探索,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也积极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动能方向不断挺进。

早在2020年,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为深圳河湾研发了5G智能保洁船,具备远程操控、无人控制、自动避障和水质监测等功能,船顶配备太阳能光伏板,节能环保且降低运行成本。

“从全球范围来说,上一轮造船业周期是国际贸易增长和船舶汰换需求刺激,这一轮周期则靠船龄到期和环保需求拉动。公司的多个种子业务均围绕节能环保布局,与公司的支柱业务相互支持,未来可期。”张伟说道。

对于中国而言,上一个造船业周期是“入世”争取市场份额,这一个造船业周期的重点则是产品结构高端化、绿色化的升级转型。可以预见,在这条提质升级的“新航道”上,西安船企必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骁华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编辑:安之

审核:彭彭、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