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现代人依靠热水器与浴缸,可享受便捷的沐浴体验。那古人又如何沐浴?古时有哪些沐浴器具?

今天,让我们走近新都战国木椁墓中出土的带盖蟠(pán)虺(huǐ)纹铜浴缶,一同探索古人的沐浴礼仪与风尚。

形制优美、纹饰精细的青铜瑰宝

带盖蟠虺纹铜浴缶是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腰坑中出土的188件青铜器之一,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这两件铜浴缶通高28.3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35厘米,腹深23厘米,底径22.5厘米,器身为直口,宽肩,鼓腹,下腹内收为矮圈足。肩腹间装饰有对称象鼻双耳,耳系一链双环。两缶都带盖,盖上有四圆圈凸起,并有一盘形钮。

在缶的盖及腹部,都饰圆形饼饰和蟠虺纹。圆形饼饰是铜浴缶一种独具特色的纹饰装饰,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皆有出现,一般饰于盖、肩或腹部,其数量3-12不等,同一件器物的圆形饼饰形制大小完全相同。

带盖蟠虺纹铜浴缶线描图

图源《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

蟠虺纹是一种以盘旋的小蛇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是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纹饰在商末周初多为单个排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细小且盘旋交连。蟠虺纹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蛇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神明,潜于深渊,能致云雨。

因此,蟠虺纹在青铜器上的应用,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美感,也赋予了其吉祥如意、长寿延年的美好寓意。

带盖蟠虺纹铜浴缶局部

2000年前的“浴盆”

“缶”本义是大腹、大口、有盖或无盖的陶容器的泛称,古时多用于盛物,也作汲水器。“浴缶”,顾名思义,是古代用来盛装液体的器具,特别是用于沐浴时盛水,在通俗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浴盆。

此类器物之所以被称为“浴缶”,是因为某些身上即有“浴缶”的铭文,如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浴缶的盖上就刻有铭文:楚叔之叔鄬(wéi)子倗(péng)浴缶。

鄬子倗浴缶铭文拓片,图源:湖南博物院官网

浴缶是楚人特有的器物,它的出现与楚人重祭祀,行沐浴礼有关。在古代祀神祭祖之前,人们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平时也有定期沐浴的习惯。《礼记》中规定,尊老礼节必须包括为老人烧水沐浴。春秋战国时,楚国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雨水充沛,夏季气候炎热且潮湿,因此楚人更是勤于沐浴。

楚国贵族的沐浴礼包括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习俗,沐浴前需点燃熏炉和烤炉取暖,并点燃铜灯照明。沐浴用具包括汲水的瓢、壶等工具,有时还会加入植物药材以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在长久的沐浴过程中,楚人创造了一套沐浴用的礼器,如铜鼎、铜缶、铜鉴、铜壶等,即用铜鼎烧水加温,用浴缶装热水,用铜壶装冷水,然后将冷热水在铜鉴中调和到适当温度用以沐浴。楚国贵族的沐浴礼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健康、美容和礼仪的重视,也是楚国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艺的体现。

楚器缘何出现在蜀墓中?

我们知道,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很可能是古蜀开明时期的一代蜀王之墓,为何会出土铜浴缶这种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器物呢?

其实,不仅是浴缶,新都战国木椁墓整座墓都带有楚文化印记。墓葬形制与楚墓一致,带斜坡墓道,长方形椁室内分成多个箱室。放置器物的腰坑流行于湘南地区,也与楚文化有一定关系。随葬的鼎、壶、缶、敦、鉴、盘、勺、盖豆等器物也具有楚风。

春秋时期,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所代表的神权政治式微,成都平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政治、文化势力的“真空”阶段,此时正值楚文化大肆扩张,蜀人上层最为崇慕楚文化,开明王朝很可能就是由楚人建立的。

据《蜀王本纪》记载:“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其大意为,楚地人鳖灵死后,其尸体随江水漂流至郫地并复活,被望帝任命为宰相,后因治水有功,受望帝禅让王位,成为蜀国的开明帝。

虽然这段神话传说并非史实,却清楚表明,蜀国后期的统治者不是蜀人,而是来自荆楚地区的开明氏,这就很自然带来了楚人的文化,因而新都战国木椁墓具有较多楚文化的因素,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人发明了一种奇妙的器物,既能盛水以供洗浴,又能充当镜子映照容颜,甚至还能发挥类似冰箱的作用来保存食物。你知道是什么吗?下一期揭晓答案。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2]索德浩:《源蜀慕楚——新都马家木椁大墓》,《天府新论》2024年第3期。

[3]湖南博物院官网:《蟠虺纹铜浴缶》。

相关链接

说文解物 | 新都战国木椁墓:探秘古蜀王族的金色遗珍

说文解物 | 蜀锦:“寸锦寸金”的中华瑰宝

说文解物 | 车马过桥画像砖:桥上行车马,画中藏历史

说文解物| 翠云廊与李璧像:一段跨越时空的绿色传奇

说文解物 | 蜀道难图卷:入蜀方知画意浓

责编: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