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11月17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首播大型纪录片《大河汤汤家在河畔》成都篇《锦绣天府》,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游侠杜甫》一书作者彭志强应邀作为主讲嘉宾,解读诗圣杜甫在成都留下的诗意足迹和文化遗产。

彭志强接受采访情景

此次讲解杜甫与杜诗,彭志强通过“杜甫看到的成都”“杜甫听到的成都”“杜甫笔下的成都”三个方面,还原杜甫与成都相互成就的幕后故事。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认为杜甫是避安史之乱。但为何选在成都呢?彭志强介绍,杜甫人生最后的11年羁旅生活,最早选定的地方是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他辞官,自然是对唐肃宗失望,去秦州,则是因当时战乱不息,首都长安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不安全,相对安全的地方是长安以西的秦地和蜀地,正好侄儿杜佐和老友赞公和尚都在秦州定居。可是,亲友的救济能力有限,杜甫在秦州停留不久又去了同谷(今甘肃成县),直到在同谷差点饿死,他才想到这年到成都出任彭州刺史的好友高适,这才入蜀避乱。

彭志强说,杜甫入蜀这年也是诗圣生活最为艰难的一年,好在成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较好的生活留住了诗圣。

在《锦绣天府》中,开场画面便是锦江。

“杜甫初到成都,绕不开锦江这条护城河,满目酒肆,一城繁华,这让他很不适应。”彭志强说,说到锦江,李白写过,刘禹锡写过,陆游写过,但以锦江入诗最多的诗人无疑是杜甫,除了《成都府》“大江东流去”、《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最为亮眼,而《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所指的锦江又无疑最为脍炙人口。“如果说759年及其以前的杜诗多以沉郁顿挫为诗风,那么在成都,我们会发现杜甫的清词丽句多了起来。”在彭志强看来,一方面是因杜甫一家人在成都能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成都人的热情互助与自然风景打动了他,他愿意留下来常住,心情好了,旅游多了,这一时期的杜甫出现了山水诗高峰。也正因他一次次乐此不疲的书写锦江,锦江俨然成了一条诗歌大江。”彭志强说,哪怕后来离开成都去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面对壮阔的长江,杜甫也常怀念旅居成都锦江畔的日子,如其《怀锦水居止二首》所怀“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杜甫在蜀地生活了五年多,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成都锦江畔的草堂茅屋,给成都留下200余首诗。那么,杜甫又为何离开成都?彭志强介绍,杜甫《去蜀》一诗故称“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若是有人依靠,杜甫可能会在成都安度晚年。可是,随着好友高适赴京任职和好友严武暴毙成都,杜甫没了依靠,加上在严武去世前就已辞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又没有俸禄,他才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成都。”彭志强说,即便如此,成都能成为诗歌之城,都离不开杜甫用一首首诗歌去铺就。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纪录片还表现了“杜甫听到的成都”,表达成都是唐代音乐之都的一面。为此,央视节目组还根据彭志强的历史散文集《蜀地唐音》采访地,去成都永陵拍摄了“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解密古今成都人的乐舞基因。彭志强介绍,节目组在永陵取景,是因杜甫的诗记录了唐代成都的音乐盛况,比如《成都府》“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是杜甫初到成都时听到的民间音乐;比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又是杜甫在将军府听到的觊觎天子之乐的宫廷音乐。“而成都永陵地宫,是蜀地唐音,既有杜诗描写,也有石刻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