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为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现代化为改革提供目标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战略导向型改革,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发展导向型改革,要围绕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导向型改革,还要围绕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治理导向型改革。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要实现各类改革的分层次实施和协同推进,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以战略导向型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需要完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以战略导向型改革为抓手,破解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约束。一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眼于科技创新强国战略需要,促进科技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协调,建立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和资金链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关键、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制。二是完善创新驱动机制。重视并引导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围绕国家重大发展目标为产业创新提供原创性、颠覆性核心技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融合科技创新的科技创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科技人员带着创新成果创业。三是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畅通高效与有机结合,补足技术链,瞄准重点产业,优先进行技术瓶颈突破。围绕提升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技术体系。

以高质量发展导向型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转向高质量发展”到“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到“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再到“首要任务”,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意味着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了加速推进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同时指出“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围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导向型改革:一是围绕提高供给质量推进改革。优化供给体系质量,做大做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产业质量,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二是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势增量供给。三是围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构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促进政策,促进资源向高质量高附加值产业和优质企业、产品集中,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以治理导向型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推进治理导向型改革,推动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方式、手段,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二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创新。统筹推进产业、财税、金融、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财政、税收、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构建法治化和制度化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解决企业和地方政府软预算约束,缓解市场无序竞争。三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目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变革。通过简政放权和完善监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以制度导向型改革加快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制度导向型改革,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更加成熟稳定的经济制度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和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二是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需要建立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制度型开放,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地利用境内外优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推动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