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新时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谋划数智基础设施发展,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普惠民生、国际竞争力强”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各领域基础设施数智化建设进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泛在应用,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

魏际刚

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包括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等。这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先进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

基础设施的代际变革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催生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数智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使基础设施在体系、结构、功能、效率、质量、安全及价值创造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对需求、技术、竞争等多方位变革,加快推动数智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数智基础设施领先,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应率先重点突破的优先领域。

美欧日对数智基础设施作出全面竞争性战略部署

美欧日已对数智基础设施作出全面竞争性战略部署,不断升级战略版本,以期重塑科技竞争优势与国家综合实力。

第一,美国争夺全球数智基础设施战略主导权。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已先后制定了《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人工智能倡议法案》《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NAIRR)法案》《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案与计划,累计计划投资超2万亿美元,以加速数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技术创新顶层驱动的“系统化工程”思维,构建战略→政策→立法→预算→责任部门→立项承接→创新联盟生态→产业孵化→应用推广的完整创新推进链条。与此同时,美国改革政府机构,在众议院、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务院分别成立科技战略竞争管理部门,在国际战略竞争中把技术政治化,联合盟友通过出口管制、执法调查、市场排除、护栏条款、制裁清单、投资审查等非常规手段构建“小院高墙”。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构建对中国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对中国技术进行孤立和封锁,争夺对全球数智基础设施主导权。

第二,欧盟追求数智基础设施战略自主。2020年以来,欧盟发布了一系列战略文件与计划,《塑造欧洲数字未来》提出欧盟数字化变革的理念、战略和行动,希望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欧洲社会,使欧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全球领导者,涵盖了从网络安全到关键基础设施、数字教育到技能、民主到媒体的所有内容。《欧洲数据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数据驱动的创新来提升欧洲的竞争力和社会福利,将欧洲打造成全球最具吸引力、最安全和最具活力的数据经济体。《人工智能白皮书》和《人工智能法》强调在更广泛的行业实践中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2030数字指南针:数字十年的欧洲之路》提出了到2030年在数字技能、数字基础设施、商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的数智化目标:实现千兆宽带覆盖率100%,5G覆盖率100%,至少占世界芯片产值的20%,75%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10000个边缘/云节点确保低时延数据访问无处不在,所有公共服务100%联网。《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提出,成立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其中,20%用于支持数字化转型,以支持计划顺利实施,强调在“战略自主”框架下全面加强数智主权建设,将数智化重点设定为数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以数智技术赋能个人和企业,保障数智生态系统和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

第三,日本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数智化战略转型。2020年以来,日本政府设立数字厅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司令塔”,负责统筹规划、推进和评估数字化政策和项目,推出《日本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积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出口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推出《基础设施海外推进战略2025(改订版)》,强调高质量基础设施要带有“服务化”和“商业化”等附加值,促进高质量基础设施海外出口,塑造和改善日本所需的国际战略环境。

概括来看,美欧日战略主要采取四个方面举措:一是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采用技术创新顶层驱动的“系统化工程”,形成数智基础设施全球领先的竞争力,推进关键数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二是对中国开展“非对称竞争”,在科技领域实施“分岔”战略,即“选择性脱钩”遏制中国;三是深化整合联盟伙伴关系,组建西方国家政治科技联盟,以推进关键与新兴技术的美国标准战略;四是以军事、科技和政治联合施压为手段,竞逐中间地带国家,占领科技生态领土。

中国数智基础设施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已成为基础设施大国,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不断显现,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许多领域的瓶颈制约得到消除。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数智基础设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有利条件来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在交通运输、信息通信、能源、水利及城市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快速增长,全国基础设施存量资产高达150万亿元,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大国,基础设施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拥有存量巨大的基础设施规模。中国已初步建成“十纵十横”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八纵八横”的高铁网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全国公路里程543.68万公里,高速公路18.36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超1.01万公里,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59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或地区)255个。

中国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系统,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近92万千米,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860万台,高速公路沿线具备充电服务能力的服务区约6000个,建成加氢站超过416座,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管网管道加速推进建设与更新,截至2023年底,中国地下管网总长度超349万公里,城市综合管廊长度超7588.10公里,供水管道长度超110万公里,排水管道长度超90万公里,供热管道近50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长近100万公里,油气管网总里程超18万公里。

二是部分基础设施科技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作为全球数智创新的重要一极,中国创新主体培育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部分数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智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2023年底,中国5G网络规模、千兆光网用户规模、物联网终端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数据中心算力规模世界第二,智算占比超23%,超算发展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队。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数智基础设施内生需求巨大。中国拥有最为丰富的数智基础设施场景,城市供气、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管道新建、改造与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物流等交通重大基础设施改扩建,新能源绿色环保与灵活调节、电网智能改造等能源安全场景,加快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深化数智融合应用。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基础设施数智化规模占比逐渐扩大。截至2023年底,中国基础设施数智化规模占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2%以上,其中,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与水环境占比超50%;其他领域约占45.55%。面向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需要强大规模的数智基础设施支撑,将传统的基础设施赋予数智化能力,以提高效率、可维护性、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是城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多个领域数智基础设施应用的广泛需求。

中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业互联网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所有41个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出高度融合、智能化和生态化的特征,逐步从单点应用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变,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能源、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发展统筹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总体比较粗放,系统化不强,综合程度低,互联互通性差,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衔接与功能互补的互动关系,结构不尽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空间布局不平衡明显。

二是数智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基础设施操作系统、PLC核心控制系统、管线监测技术等严重依赖进口,2019年,经工信部梳理发现,高端芯片、工业控制软件、核心元器件、基本算法等300多项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工程化推广、商业化运作缺乏成体系推进,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安全稳定性形成挑战。

三是基础设施数智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产业数实融合程度不平衡,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2年中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4.0%和44.7%,数智化水平呈现一强两弱态势,融合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全球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最高分别超过30%、40%、70%,即使数智化程度最高的三产,中国也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个—8个百分点。

着力推动中国数智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数智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先导性、引领性、带动性等多重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谋划数智基础设施发展,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普惠民生、国际竞争力强”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各领域基础设施数智化建设进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泛在应用,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

第一,制定数智基础设施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数智基础设施的目标、定义、范围、地位、作用、价值、战略、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定价、运营、养护、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政策、标准、评价、治理等作出系统性安排,明确发展的重点任务。数智基础设施是涉及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性建设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构建数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和应用等全价值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第二,全面完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建设以感力、算力、连接力、运力、存力、智力、绿电力等融合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数智基础设施,打造集感知设施、算力设施、接入网络设施、互联网络设施、数据设施、智能设施、绿电设施等于一体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多维泛在、开放互联的感知网络,推动通信网络从千兆向万兆升级,数据中心体系向通算、超算、智算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体系演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行业赋能平台推进规模应用,有序推进城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数智化,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升基础设施运营效能和协同服务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ICT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优势,在产品组合一体化、行业需求场景化、配套服务产业化、商业创新模式化、数据资产价值化等方面培育新一代基础设施,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功能集成、服务协同、市场统一、管理融合、治理多维等一体化能力。特别是市政、环境、安全、交通、水利等公共性基础设施,能源、物流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养老、教育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创新公共治理模式,形成精细化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

三是重构基础设施价值体系,不断孕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优化设计新规则、新标准、新制度,重塑经济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出数智化新空间,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融合感知、AI大模型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第三,分类施策,以大工程为牵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景率先突破。打造从智能感知、智能连接、智能底座、智能平台、智能大模型到行业场景应用的数智基础设施感知网络体系架构,加速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数智化、绿色化,产业链安全化、治理精细化、标准国际化,让基础设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安全、更高效、更韧性、更绿色。

推进万兆全光城市一张网建设,构建万兆光网基础设施体系,城市视频网、物联感知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城市算力网等一网承载,赋能融合促进千行百业发展,引领居民数智生活新体验。

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体系,建设一批城市算力网,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实现通算、超算、智算等多源异构算力的一体化算力服务,推动数据、算力、算法等数据要素的跨境跨区域流通融合,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在科研、交通、能源等领域的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互联互通,构建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建立国家级数据集和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

第四,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挥“政产学研金用服”多主体协同机制。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创新、社会投资、多方参与的数智基础设施发展格局,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培育产业发展生态为重要任务,推进数智基础设施建设“1+1+1+N”工作机制。建立系统化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研发强度,加强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构建技术创新顶层驱动的“系统化工程”。推动技术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引导多元化投融资,鼓励政府整体财政筹划,引导规模性长期资金持续投入,更好发挥专项债撬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机制。

第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数智基础设施国际合作。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上顶尖数智人才和先进企业来华投资与发展,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及各类对外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与区域数智基础设施治理,推动中国数智基础设施标准出海。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积极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数智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分享中国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共同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数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与互联互通。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