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肖雨杨 摄影报道

短短几十年,大熊猫如何从濒危降为易危物种?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11月12日下午,在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守护熊猫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交流会”上,业内专家们分享了四川保护大熊猫的经验做法。

“20世纪,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繁殖率低,大熊猫曾面临灭绝的危险。为抢救野外病、饿大熊猫,198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虽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研究起步艰难,但仍攻克了多项饲养繁育难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稳步上升。”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刘嘉聪介绍。

栖息地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繁衍。2021年10月,中国在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进一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天满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1.93万平方公里,分布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伴生有川金丝猴、红豆杉等1万余种野生动植物。“近年来,我们积极拓展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阿拉善SEE基金等国际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借鉴国际国内经验,不断探索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路径。”

具体而言,四川积极推进依法依规管控。出台《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等法规。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施生态修复70余平方公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设置巡护线路663条、监测样线1434条,建成巡护道路900余公里,常态化开展巡护监测。引导扶持社区绿色发展。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提供公益岗位3100余个,积极调动各方参与建设和管理。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以保护大熊猫为牵引,四川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485个,各类伞护种生存环境持续向好。

“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在建立一个大熊猫健康种群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资源,同时也是防止该物种灭绝的有效保证。”多名与会外宾认为,各国应加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求同存异”的思路,在保护中推进各种诉求的实现。

“大熊猫一直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当各国携手,尽最大可能照顾好这些动物们,保护生态多样性,其实也是在共同保护我们的未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代表团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