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气象局,浓厚的创新氛围扑面而来——得益于上海市气象局为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打造的全新技术攻关试验场,一线业务工作者能直面业务痛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科研业务深度融合。
9月20日15时45分左右,上海市青浦区发生龙卷风,一时间,巨大的风柱穿天接地。此前,15时3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分析认为出现龙卷风的概率较大,迅速指导青浦区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橙色预警信号,并指出“局地可能发生龙卷风”。在这次龙卷监测预警服务中,赛道突破工程成果初见成效。
赛道,是科技与智慧、创新与突破的竞赛场和试验田。年初,上海市气象局实施赛道突破工程,谋定数值预报、强对流、台风、专业气象服务四大关键领域,量身打造集科技创新资源、贯通人才梯队建设、推动业务岗位改革等于一体的配套“政策资源包”,以“一道一策”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其中,强对流赛道在强对流关键技术和短临预报平台研发、预报员队伍建设、市区两级一体化联动互动等方面均取得新进展。
3月28日,上海市气象局新质人才团队成立,将围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摄影:朱晔
今年汛期,上海气象部门加强梯队培养,新增四位强对流首席预报员,成功预报多次强对流天气;在强对流短临平台集成了协同观测、交互式对流模式、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31631”机制(提前3天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强降水过程提示,提前1天以上报送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提前6小时明确预报降水时段,提前3小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前1小时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区级预报人员参加市级预报短临业务,零距离学习交流,提升实战能力,市—区预警联动效率显著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上海市气象局领导班子的共识。上海市气象局通过实施青年科技骨干登峰工程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峰工程,内部加强气象新质人才“选育管用”,组建完成98人的气象新质人才团队;实施新质人才专业培训计划,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外部依托中国气象局人才培养引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国家开放合作平台的引智作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5月30日,上海市气象局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议,全面总结局人才工作现状,深入研究并部署未来气象人才工作的方向与目标。摄影:朱晔
为促进新质人才成长,充分激活新质生产力,上海市气象局大胆探索,在人才、业务、科技体制机制方面,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局党组坚持系统思维,部署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形成“九大平台”,优化调整上海气象高质量发展业务格局。
在“十大工程”的环环相扣中——从赛道突破工程到业务强基工程,从青年建功工程到服务质效工程,每一个工程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技术攻坚、人才发展、业务突破、制度保障”的完整链条,有效消除创新实践中的“孤岛现象”。
在“九大平台”的创新空间里——科技人才成为最耀眼的“弄潮儿”。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卓越中心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两个国际平台,以及上海气象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卫星用户办公室等7个国家级平台建设中,科技人才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
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上海市气象局同样不遗余力,制定业务贡献导向的“政策包”,实现科技成果全周期管理。在“揭榜挂帅”激励机制下,一个个业务急需的技术攻关难题被攻克;在经费“包干制”项目的支持下,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被充分激发;在后补助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技术、方法被转化为标准化、可复用、易迭代的算法模型。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机制也进一步完善,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朱晔
编辑:张宏伟 王素琴
发布: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