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网络梗以及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外在特征之一,体现了语言在网络交互联通与快速传播条件下的强大生命力,是情境话语表达丰富的体现。当然,网络梗与网络流行语也有其负面作用,对语言规范使用可能形成冲击。更有一些网络梗比较恶俗,其污言秽语对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侵蚀,引发社会担忧。

岂能任由网络黑话烂梗流行

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思辨能力,如果放任不良网络语言浸染,很大程度上会模糊网络表达与规范语言之间的界限,导致中小学生对正确的语言知识产生误解。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帮助中小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用语习惯,建立正确文化观念十分关键。

另一方面,网络梗及网络流行语中的恶俗表达,代表着不健康的情趣,如果中小学生长期盲目模仿、传播,则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淡化其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此外,网络黑话烂梗还会污染校园文化环境,滋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

对此,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原则,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区别应用场景,倡导和鼓励规范、健康用语;注重中小学生道德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清晰的道德观、文化观、价值观,提高辨是非、明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木须虫(公职人员)

图:沈海涛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L0T1A16】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