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年轻人为何不想生孩子”的讨论。看似这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但是当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必须考虑成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个个体的生育决策,其实并不仅仅是本人意愿和观念的行为反应,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生育友好”,简简单单四个字的背后,其实还包含着生得友好、育得友好、养得友好等诸多方面。

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所说,影响生育意愿的维度有很多,解读的视角也有很多,总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既关乎物质环境,也关乎观念如何迭代与承袭。

可见,生育养育的痛点和难点,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生短板,人们期待的可感可及的“生育友好”,更多是对生育支持措施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组合拳”的期待,希望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贯彻过程中,能将青年成长、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给予更多家庭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红利”。

比如说延长生育假、增设育儿假、发展普惠托育体系等,需要以点带面撬动整个民生领域补短板,多路出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位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的目标不仅是生育,更重要是养育和教育,所以,要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既要解决适龄夫妇生育的现实难题,如延长生育假、增设育儿假、增设男性陪产假等,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多方面支持,也要着眼长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社会、家庭多方须积极参与,合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关键举措。期待国家一系列加速推进的政策“组合拳”真正落地见效,满足家庭多元化的生育意愿,真正体现“生育友好”的特征,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记者:周佳佳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杨思永(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