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队伍是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前线的“耳目”和“哨兵”。2024年10月27日至28日,由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全国决赛,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
本届大比武全国决赛是六部门时隔五年再次联合组织开展的一次重要赛事,分为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比武和辐射监测专项比武,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竞赛两部分,最终决出个人奖项与团体奖项。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384名选手参加决赛。
伴随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与监测业务深度融合,为这届大比武插上了数智化翅膀。那么,当环保人用新技术比武,生态环境监测会有啥不一样?
新技术让环境监测“耳聪目明更智慧”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一套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的有机系统,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效支撑管理决策。
双眼紧盯屏幕画面,双手娴熟操作手柄,无人机平稳起飞,前往指定点位采集水样……在大比武活动现场,记者领略了参赛选手“隔空取物”的技巧。
“无人机监测在污染事件处置中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的特点。”本届大比武应急监测组裁判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急室主任康晓风告诉记者,应急监测遇到的突发现场情况较为复杂,对于监测人员无法进入又需要了解现场的情况,需要精准地实现定点监测,而比赛就是通过无人机对这类场景进行模拟实练。
应急监测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须做到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出具数据、第一时间报送报告,支持环境应急决策和处置。比赛中,选手通过无人机完成现场调查后,还要进行现场定性和定量分析,编制应急预案。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蒋火华介绍,在比武手段上,比赛更加突出“现代化”和“数智化”,注重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展示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和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新成效。
无人机、走航车、激光雷达、AI机器人……越来越多硬核科技在监测工作中应用,高效感知并显示生态环境情况,让监测数据达到更高水平的“真、准、全、快、新”。
如何让数智化转型为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少参赛人员表示,唯有钻研业务、苦练技术,才能让监测水平不断提升,让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通过新技术赋能,环境监测的耳朵越来越灵敏,眼睛越来越雪亮,大脑越来越智慧。”蒋火华说。
培养本领高强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
大比武活动中,一张张青春面孔闪亮赛场。据了解,在384名参赛选手中,35岁以下青年选手占45.3%,女性选手占42.4%,区县基层选手占13.2%。
来自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江昱坤,是384名选手中唯一一名00后。“参加大比武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作为最年轻的参赛队员,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在她看来,大比武是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一次难得的增强本领的机会。
蒋火华强调,在比武导向上,本届大比武更加突出“基层”“青年”和“实操”。比如,要求各代表队均须有35周岁以下青年,努力营造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记者发现,除应急监测组使用无人机进行现场调查外,综合比武污染源监测组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比赛还采用了VR手段。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主设计研发的VR系统不仅是为大比武而设计。未来,VR系统会面向全国,特别是技术相对薄弱的基层开展实训,不断提高基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运维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本领高强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既是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保障。蒋火华表示,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既是全面检视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成效的一次“大阅兵”,也是新征程上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一次“大练兵”。
“要把监测大比武作为练技术、强本领、争先进的重要平台。”决赛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全体监测技术人员争当行家里手和业务标兵的工作热情,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共同汇聚起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
责编:邢妍妍
编辑:孙岱 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