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入协同发展的加速期,在战略规划统筹、资源配置协同、科技创新融合、产业互补演进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新做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当前,人类正从工业文明进入数字文明,新的时代催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范式,在此背景之下,成渝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加快适应范式变革,主动构建数字时代产业创新生态,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创造更好发展环境。
数字时代产业创新进入加速迭代、深度变革和根本性重塑的新阶段
随着数字技术进入非线性突破和爆炸式发展的加速期,产业创新的形态、模式、规律和路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体呈现出数据驱动型创新、多技术交叉融合以及多主体协同演化的典型特征,产业发展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新阶段。
数据驱动型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源。工业文明时代,产业创新依赖传统物质资源积累、技术突破与经验累积,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生产要素,由数据要素支撑的价值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行方式形成的重要基础。从数据要素的自身特性看,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不同,数据要素具有独特的边际收益递增特点,其在不断使用中反而能不断积累和增值,从而能驱动创新不断迭代。从作用机制上看,数据驱动型创新通过优化决策、提升市场响应速度、推动个性化服务及促进创新主体跨界协作,不仅可加速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运转,更可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8%,数据驱动型创新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多技术交叉融合和快速迭代赋能产业多维革新力。与以往依赖单点突破的技术创新不同,数字时代的产业创新表现为多技术集成和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变革进入新技术联袂赋能复合突破的新阶段。一方面,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和周期显著加快,并呈现加速融合态势,催生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各行业进行快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数字化让传统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技术交叉应用使多个行业产生协同创新效应,由此引发的行业间合作与竞争进一步驱动各个领域的产业深度变革,从而显著增强产业发展革新力和适应力。以汽车产业为例,其科技创新正转向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集成为特征的协同式创新模式,以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载体,集成跨领域、全链条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已成为欧盟、美国等组织开展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重要范式。
多主体协同开放的生态体系加速资源富集、高效配置与产业跨界融合。在传统产业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生态位相对固定,竞争多于协同,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往往各自为战,合作模式也局限于垂直或水平一体化,致使生态位变化较为缓慢,产业创新和产业变革也相应较慢。数字时代,跨领域、协同化和网络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创新便捷高效的载体,数据则成为主体之间协同的关键资源和生态位变迁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资源富集和配置效率大幅提升,经济主体行为也逐渐从零和博弈转向竞争合作,叠加用户成为创新生态中拥有直接生态位和协同能力的活跃主体,促使产业创新中的生态位体系呈现出高频迭代与敏捷适应的新态势,产业发展进入高速的可持续创新循环。
成渝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构建数字时代产业创新生态
当前,全球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需应对多重挑战。加快构建数字时代产业创新生态,旨在顺应创新范式变革,打造更加有利于资源集聚、技术协同、开放合作的环境,为加快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动能奠定基础。
完善以数据要素驱动的创新支撑体系,强化资源的统筹配置与创新引领能力。数字时代,运用数据量的规模、获取数据的速度、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成为衡量地区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两地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背景下,仍需进一步推动跨区域、跨产业的数据流动和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区域资源整合效率。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5G、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发展路径,成渝两地要协同推动构建支撑万物互联、全时感知、创新裂变的技术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区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数据在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可在智能制造、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扩大数据应用示范,通过大力支持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集群,加速提升成渝地区在数字经济中的差异化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快完善跨境数据流动和国际合作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可超前开展国际数据流通的合规管理,特别是要探索建立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跨境传输机制,推动国际数据资源的高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地位。
完善以数字技术引领的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强化跨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快速应用能力。数字时代科技创新核心特征在于,基于数据资源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企业创新范式从主要依赖内部研发向大量吸收整合外部成熟技术的开放式创新转型,实现加速创新突变、迭代和打通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底层技术,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力量。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数字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但还存在数字技术的支撑力不足、基于数字技术的多技术交叉融合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了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创新动能,首要是加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强化数字技术对其他技术和行业的赋能,通过搭建统一标准的数字技术支持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应加快构建多技术集成和交叉融合的共性平台,解决技术互认和协同问题,支持跨界力量全面深度参与产业变革进程。
完善支持全球协同的科学技术合作体系,强化开放创新能力。当今,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呈现已经从工业化早期的近百年进化到现在的平均7年左右,这与全球化推动世界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密不可分。成渝地区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全球产业链中的新兴节点,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供应链优势,但在基础研究、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建设及国际合作网络上尚显不足,国际化水平仍相对沿海地区偏低。为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成渝地区要进一步通过构建开放的科学合作网络和跨国界、跨领域协作平台,吸引更多国际科研资源,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一方面,成渝两地要协力打造开放包容的科学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研设施共建,协同打造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大学、重大实验室等为引领的开放科学载体体系,支持原始创新集聚,增强国际化的科研资源引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跨国协作政策支持,搭建多元开放的创新平台,推动跨国合作的便利化,加快构建鼓励跨国协作、资源集聚与技术扩散的国际化创新网络。
作者:产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