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4日,以“数字、智能、绿色 共建全球航运新生态”为主题的“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
作为国际航运界一年一度的盛会,“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期间,海运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代表、企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围绕业界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探讨,为推动解决全球航运业重大问题、促进国际航运“数字、智能、绿色”转型、提升航运服务能级贡献了智慧。
拥抱“智绿”转型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2020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持续演变,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影响升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到数字化技术变革、环保减排规则加速推进、全球班轮联盟重组等一系列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变化、新趋势,不断重塑着全球供应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航运业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以及不断深化的新常态?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启发思路,激荡思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改变着航运业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业务操作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开创全球航运业转型发展新局面。
同样,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惠丽看来,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加快推动航运向绿色、低碳、智能方向转型,既是行业的普遍共识,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则分享了关于航运业绿色转型和燃料选择方面的观点。他表示,IMO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设定了三个时间节点,航运企业在推进绿色转型时,可根据时间节点设定明确的、可衡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计划,并定期评估进展,确保目标的实现,不宜冒进。同时,应及时评估甲醇、氨、氢等绿色替代燃料发动机技术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有效跟进。
变局带来变数,变局蕴藏机遇。对此,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认为,“我们要主动拥抱变革,通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从而成为全球经贸中的稳定性因素,确定性因素。”
万敏提出,未来航运业要重点关注“五个新”,即新模式、新技术、新赛道、新架构和新规则。通过“航运+港口+物流”一体化以及全链优势资源的系统集成,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水平融合和开放;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和航运、物流场景相结合,加快协同创新和实践应用;积极投入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航运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共建海上交通大安全格局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海上交通安全工作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海事与救捞是海上安全保障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守好海上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筑牢海上交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多年来,中国航运业保持较快发展,海运船队规模、货物吞吐量、海上货运量等多项经济指标稳居世界前列。同时,水上交通事故包括事故件数、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低位。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徐伟介绍,“航运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领域,更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海上交通的安全畅通,对于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促进全球贸易繁荣至关重要,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
徐伟期望以高质量履约推动海事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分享交流在海事治理方面的相关经验,同各方一道,为完善全球海上交通安全治理体系不懈努力。
“中国有59个港口城市,海港城市经济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经济贡献力达到13.4%。但海港城市具有外向型的显著特点其安全管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在论坛上探讨了海港城市的发展与安全这一重要话题。
如何应对这一管理上的挑战?徐祖远指出,应对海港城市的发展与安全进行全面的统筹。海港城市是交通的枢纽节点,加上海运又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这必然带来经济要素聚集程度的提高和物资、资金、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这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但也要看到,发展与安全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要实现港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安全共同体的愿景,在治理方式上统筹城市风险管理、城市治理、社会建构工程,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国际海事组织环保司副司长黄天兵认为,安全是航运脱碳的前提。当前,航运正处在重要关头,在新技术、数字化、自动化等领域已经引发了深刻变革。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通过,开启了海事脱碳的新篇章。“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范围的研发倡议激增,约一半的新船订单已准备好使用替代燃料。但这需要评估与船舶操作人员及周边基础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并制定必要的国际安全规则。与传统燃料相比,替代燃料的特性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王雷表示,将加快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覆盖行业生产各环节全过程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国家海上安全保障力量专业化,现代化建设。“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需要同球共济、合作共赢。我们愿同大家一道,聚焦务实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全面提升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共同打造海上交通大安全格局。”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论坛的开幕活动上,围绕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全球海运航空领军企业和机构代表共发布10余项最新成果,包括中欧绿色航运合作——上海港与汉堡港共建绿色航运走廊等,充分展现了一年来各方在推动航运事业进步中作出的积极努力和成效。
时间永不止歇,奋斗永不停歇。“向着转型的目标乘风破浪,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全球航运注入澎湃动力。”与会嘉宾一致认为。
“我们要强化搭建新技术应用的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服务、智能航保等智能航运关键要素协同发展。”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易继勇提出,要推进码头智能化升级改造和港口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电子航道图一张网的建设,加快推动打造智慧港口1.0版和智慧航道1.0版;依托典型的场景推动船舶环境感知、智能航行、船岸通信等技术应用,加快E航海等船舶智能航行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电子放货、电子提单在港口航运领域的推广应用。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表示,在绿色数智化时代,“新角色”意味着港口不仅仅是货物装卸的场所,更是智能物流、绿色能源、数据交互的重要平台。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港口从传统的“运输枢纽”向“绿色智能枢纽”转变。
“未来航运业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紧密结合,将催生航运业的新业态,推动航运业走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韧性。”严新平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可为航运企业绿色转型提供重要途径。
徐祖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航运新生态”话题提出四点想法,他表示,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性制度政策效能,提升航运造船数字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效能,有效释放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前,航运业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核心产业,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以保障全球供应链畅通有序为本,打造数字、智能、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的行业发展生态圈,已然是未来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全媒记者 黄玲
责编:杨瑾 杨亚兰(实习)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