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
2024年10月23日、24日,话剧《孔子》在重庆大剧院上演。笔者观后认为,这部作品未能将孔子的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开篇叙事
话剧《孔子》的开篇就显露出叙事上的弱点。观众在开场时面对的是大量介绍性内容,这些信息虽然试图为接下来的故事提供背景,但却显得过于冗长和繁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反而造成剧情发展的拖沓感。
彼得·布鲁克在其著作《空的空间》中强调,戏剧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空的空间”,让观众能迅速沉浸到故事中。好的戏剧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元素,从而突出核心的故事和人物,通过动作、对话以及舞台设计等直接方式,让观众自然理解背景信息,并与角色产生共鸣。然而,话剧《孔子》开篇的人物站场式自我介绍,不仅手法陈旧,还阻碍观众进入故事。
以曹禺的经典剧本《雷雨》为例,其开场便将观众带入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通过几个简短而有力的场景,迅速建立故事背景。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戏剧的紧张感,还使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得到生动展现。《雷雨》巧妙利用悬念激发观众好奇心,而《孔子》由于缺乏悬念设置,使原本可扣人心弦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味。
若借鉴《雷雨》经验,在保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简化开场内容,《孔子》或许能更好引导观众进入孔子的世界。
画外音和说明性台词
在《孔子》中,画外音的频繁使用和说明性台词成为显著问题。这些画外音不仅显得低级,还干扰了戏剧的真实性和观众的沉浸体验。
阳货这个角色多次登场,但其台词几乎全是介绍性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戏剧冲突,使人感觉像在听导游讲解历史故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应通过自身表演传达情感和信息,而非依赖外部声音或文字叙述。然而,《孔子》中过多依赖画外音和说明性台词推动剧情发展,削弱了演员表现空间,破坏了沉浸式观剧体验。阳货上场本可通过与其他角色互动展现政治局势和个人动机,但实际却用旁白和说明性台词解释背景信息,导致观众难投入角色世界。
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主张观众保持批判性距离思考社会问题,但并不意味牺牲观众情感投入。好的戏剧,能在保持距离的同时触动人心。在《孔子》中,画外音和说明性台词的过度使用使观众不断从故事情境中抽离出来,既未达到反思效果,也未建立情感联系。若通过具体场景展示阳货与反对势力对抗及其失败原因,将比单纯旁白更具冲击力,更能引发观众思考。
如《雷雨》中,所有信息皆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自然传递给观众,每个角色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错综复杂,充满张力,使观众获得深刻参与感。同样,孔子题材的舞剧《孔子》,则利用舞蹈动作和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避免过多语言解说,使观众通过视听双重刺激更深刻感受孔子精神世界。
因此,话剧《孔子》中靠画外音和说明性台词的做法,不仅削弱演员表现力,还打断观众沉浸体验。若编剧和导演能注重通过角色互动推进剧情,并减少旁白,则该作品将更有潜力吸引和打动观众。
叙事方式
话剧《孔子》试图在有限时间内讲述孔子一生故事,虽然意在展现这位伟大思想家全貌,却因时间限制导致剧情仓促,重要时刻匆匆带过,形成流水账式叙事结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故事情节平淡无奇,也未能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和冲突,丧失戏剧深度和感染力。
《雷雨》通过对几个家庭几代人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描绘,成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变迁对其命运的影响,观众能清晰感受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复杂爱恨情仇,及鲁贵一家的悲欢离合。
而在话剧《孔子》中,尽管涉及孔子思想和教义,但未充分展开,观众无法深刻理解孔子的精神内涵。《孔子》在尝试全面展现孔子一生的过程中,陷入流水账式叙事陷阱,未能充分挖掘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也未明确传达深刻主题。
若编剧能借鉴《雷雨》经验,选择关键性时刻深入挖掘,注重人物关系构建和情感表达,该作品将更丰富和具吸引力,不仅能展现孔子的伟大思想,也能带给观众更深刻的艺术体验。
结尾收场
话剧《孔子》结尾设计杂乱无章,台上朗诵式台词、地上翻滚、上场人物排队绕场等安排,让人难以理解编剧和导演意图。过度形式化处理,使结尾空洞无力,无法与前情节有效呼应。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给观众带来明确信息,反而造成更多困惑。好的戏剧结尾,应总结全剧主题并留下深刻印象,而《孔子》结尾未能做到这点。戏剧结尾应简洁明了,留足想象空间,而非用冗长文字解释分析剧情——《孔子》却这样做了。
莎士比亚擅长利用最后一幕升华全剧主题思想,如在《哈姆雷特》中,最终决战不仅是个人复仇实现,更是正义与邪恶本质的探讨。哈姆雷特死亡和福丁布拉斯登场,象征旧秩序终结和新秩序开始,使作品主题得到升华。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夫妇疯狂和最终毁灭构成紧张而震撼结局,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情感需求,也强化了作品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孔子》虽有创作意图和某些创意设计,但在剧情构建、角色塑造及整体表现上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观众体验。希望未来的艺术创作在忠实历史文化基础上,更注重剧本结构和情节连贯性,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传承经典,激发当代人思考,使作品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持久艺术魅力。
一部优秀的话剧应在传递历史与文化同时,触动观众心灵,引发深刻共鸣。希望戏剧编剧们明白:题材不是戏,任何戏剧创作最终都是写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