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抓好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改革,符合中央战略要求、紧贴四川省情实际,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省委全会提出“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和“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找准城乡融合实践路径,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努力为四川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较滞后,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特别是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生产要素重组的缺乏,导致农业回报下降、成本上升。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互补、升级产业结构,将更好实现城乡均衡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一产“前端后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上网触电”,完善“产供销一体化”销售渠道,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要推动二产“中端发力”,坚持以工带农、以工哺农,推动农业宜机化耕种、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要推动三产“末端添彩”,深度挖掘农村特色优势文旅资源,串联农村风景、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农民资源变资产、家园变公园、农户变商户。
设施融合实现空间互通。设施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题中之义。从城乡关系演进的规律来看,城市与乡村发展必然要经历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化过程,最终达到平衡状态,而我国独特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与乡村在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出现割裂与断层,导致城乡空间边界感进一步加剧。推进城乡设施融合,关键要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统筹布局、规划利用,形成联城带乡、优势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要打造优质生产空间,坚持城乡国土空间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实现城乡空间互动和协调发展。要构建优良生活空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体系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全域覆盖。要保护优美生态空间,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要素融合实现资源互动。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的破题重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才、耕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推动“人、地、钱”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发展差异化局面。要注重人才“激活”,健全人才育、引、留、用机制,处理好农民进城与市民下乡的关系,让愿意进城打拼的安心留城,让有志到乡村建功的顺利下乡。要注重资金“用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政府引、银行融、社会筹”同步发力,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格局。要注重土地“盘活”,统筹配置全域土地资源,围绕“流动”和“实权”两个维度,持续深化农村“三类地”改革、落实“三权分置”,让乡村“沉睡”土地资源破壳生“金”。
治理融合实现效能互促。治理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有力保障。城乡基层治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效能以及治理主体参与度等方面,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科学把握基层治理规律、提高基层治理创新意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加快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优化自治,推进城市全科网格和“农村基层专员”改革,形成城乡一体“微网实格”治理机制。要深化法治,开展基层“滥挂牌”清理,一体化推进“打防管控服”工作,实现基层平安综治力量“N方联动”。要强化德治,创新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评选活动,全覆盖提升镇域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水平,构建全民参与共享的社会治理环境。
射洪作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试点,城镇拥山临江,乡村“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特征明显,整体呈现“七丘二水一分田”格局,属典型的西部丘陵地区人口大县、经济强县,推进城乡融合有基础、有信心、有条件。下一步,射洪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及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委赋予的试点改革任务,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打造西部丘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作者系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