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今年印发的《成都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前建成首批100个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示范社区,实现各类服务设施的空间协同布局和功能复合设置。

近年来,着眼社区公共服务,彭州已展开了相关探索,为进一步把多元服务嵌入社区,当地采取集中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插花”式建设单一服务设施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

这些嵌入式服务设施给群众生活带来哪些变化?10月18日,川观新闻记者进行了探访。

软硬皆施

让彭州最大安置小区居民安心

东远社区太平家园小区是彭州市目前规模最大的跨村混居集中居住安置小区,居民由多个村(社区)拆迁安置而来,面积大、人口多,面临多重管理难题。

东远社区党委书记陈章伍介绍,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彭州以太平家园小区为试点,通过改扩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增配一老一小服务场景等举措,优先和重点“嵌入”群众急需紧缺的服务。

太平家园小区邻里中心

在街道社区引导下,小区组建了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社工师队伍,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实地走访、坝坝会等,对基础情况进行摸底,形成小区的治理规划,精准嵌入各类服务。

首先是“硬件”上补短板。针对小区污水、线路、道路等10余个问题,清理拆除违章搭建100余处,改造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构建集约、开放、共享的家门口“一站式”便民服务枢纽,同时新增共享花园、绿化带、游步道等,有机串联信义驿站、运动广场、农夫集市等,“1+N”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呈现。

其次是“软件”上提能力。以小区自治组织为依托,开展义诊义剪、法律宣传等志愿服务,“一老一小”走访服务,“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以信任互助社为依托,为居民提供配钥匙、开锁、理发、家政、快递等“家门口”的服务,孵化培育“十八巧匠”“绣娘工坊”等8个服务品牌,引导市场主体以“商业+公益”的形式参与,健全长效运营机制。

幸福“食光”

让全龄段人群享受家门口的营养餐

“开饭啦!”每到用餐时间,丹景山镇关口社区的老人,便可前往幸福食光社区食堂享用美味可口的午餐。这里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堂食服务,还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外卖送餐、特色卤菜、小火锅等个性化就餐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社区食堂既然关心“老年人的胃”,也照顾“年轻人的心”,让全龄段人群享受家门口的营养餐。

花棚社区牵手“社区合伙人”王巧,开办了一家全年龄段共享食堂——彭派·幸福食堂。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营养丰富的家常菜品、温暖贴心的送餐服务,让周边的独居老人、儿童、企业员工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幸福食光社区食堂

王巧介绍,为实现可持续经营,食堂提供午餐、晚餐,以“公益+市场”的模式运营,60岁、80岁、9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餐分别为12元、10元、免费,1.2米以下儿童每餐6元,其他服务对象每餐13元,每日提供12种菜品,基本满足全龄段人群的用餐口味,每日现场就餐人数280余人,日均营业额3500元,基本实现食堂的自我造血。

碧鸡村盘活村级闲置资源,以“上级支持+村集体投入+群众捐赠”模式,运营老年助餐点“六六饭堂”,并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32人的饭堂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休闲阅读、公益理发、文娱活动及矛盾调解等多元服务场景,为老年人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健康保障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享健康

“走,今晚来个‘养生局’!”每到傍晚时分,丹景山镇石洞埝社区的“健康小屋”前很是热闹。今年,丹景山镇开办“妙手丹医健康夜市”,医生变身“摊主”出来“摆摊”,中医义诊、健康咨询、针灸推拿体验等“摊位”前,被居民围得满满当当。

“以健康小屋为载体,邀请彭州市疾控、医疗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化身‘夜市摊主’,每周工作日18:00至20:00开展健康服务。”彭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平时白天工作忙,一些小毛病常常没时间问诊,‘健康夜市’把医生都聚到一起,哪里不舒服都可以针对性咨询,还可以后续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切实为居民带来了方便。”市民吴波点赞。

石洞埝社区健康小屋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治好病,是嵌入式社区服务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丽春镇根据产业社区公共配套需求调研结果,利用闲置资源、联动专业力量,打造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工伤处理、健身休憩五大功能于一体的邻里·健康驿站。

与此同时,该镇整合家庭医生团队,对口联系51家重点企业,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服务包”和“企业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并以驿站为阵地,为企业职工提供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健康监测等服务,企业职工可自行前往驿站进行自主检测,也可足不出户享受上门健康服务。

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