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0月11日,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外公布《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作为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有一条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这则禁令,给广州各中小学严格管控手机提供了“尚方宝剑”,在全国可谓开先河。一部有关心理健康促进的法规,强调手机使用问题,其背后的深意值得探究。

在数字化时代,手机几乎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手机的普及犹如一把“双刃剑”,恰当使用可丰富认知、便利学习;但若过度依赖,沉迷其中,就可能被其所伤,使身心健康受损害。已有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不当使用手机,带来了分散学习注意力、网络霸凌等风险,其心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也都受到负面影响。

英国《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2019年刊登的一项研究证实,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我国也有不少研究提出,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孤独感,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让一些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终选择休学。当手机使用问题不只是关乎孩子的学业,更关乎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时,我们不能不有所警觉。

手机依赖已然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敌。为此,不得不想办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场景和时间,以减少手机对青少年的潜在危害。严格管理手机入校,是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之举。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这一规定在很多学校得到了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次广州颁布的禁令,无疑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在国外,相关监管和限制措施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台。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2020年就出台禁令,在公立中小学校全面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3个州也随之跟进。

相关规定虽然赋予了学校更大的管理权限,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部分学生甚至有的家长可能对禁止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有不满、抵触情绪。为此,学校需要提前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使用的利弊,增强其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替代方案,如设置公用电话、上网电脑等,以满足学生的通信和获取信息的需求。

手机管控,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家校协同是关键。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手机管控工作。如果发现孩子在家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现象,要避免简单粗暴地采取没收手机、断网等做法,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家庭矛盾。身教胜过言传,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在适度使用手机方面给孩子做榜样。可与孩子一起商定规则,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也不妨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等,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总之,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负起责任来,齐心协力打赢这场与手机的争夺战。当孩子们把视线从手机上移走,而乐于触碰、感知真实鲜活的现实世界,自然就会朝气蓬勃、内心丰盈。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样子。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李阳和(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W37AAFO】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