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天津港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2019年以来,天津港依托5G、AI等前沿科技解锁新质生产力,建成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也为更好服务京津冀地区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中国新地标》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
这艘比全球最大航母还要长出70米,宽出20米的海上巨无霸货轮,逐渐靠近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作为一座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这里可以满足当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作业。
随着巨轮靠港,码头10条作业线同时启动,并以每小时206自然箱的作业速度刷新了这个航线的全球效率纪录。
总台央视记者 徐丹丹
在我身后,一个一个集装箱被抓起放下,巨大的岸桥也在不停地移动忙碌着,但我在这里却连一位操作它们的人都没有看到,甚至在我身后往来穿梭的是连驾驶室都没有的无人车,让我感觉我进入了一个未来世界。那么这么大的一个码头是靠什么来管理和运营的?这些设备又怎么能保证安全高效呢?
F5G远控方案 20公里延时控制在1毫秒以内
“现代哥本哈根”轮停靠的天津港是中国最大、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货轮停靠后,集装箱首先会由船边的岸桥逐一抓起,移动到地面的运输车上,再送到堆场等待查验。
而第一步也就是岸桥的装卸作业,就集中使用了AI、大模型和F5G全光工业网这些新技术,把岸桥驾驶室搬进了600多米外的智控中心,在这里操作员只要轻轻移动操控杆就能远程作业。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信息部副经理 班宏宇
卸船的环节在正常工况下是可以完全不用人来操控,那么就是装船的时候,箱子往船上放的那一下,由于船在海水上停着可能会发生晃动,所以必须得由人来进行一个操控,操作的正常工况下是十几秒。通过我们的新一代的网络和控制技术,确保了每20公里的传输,最多有一毫秒的网络延时。
92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 实现5G+L4级无人驾驶
集装箱被抓住后会自动移动到地面,这时,地面的运输车已经在这里做好了接货准备。
目前,全世界95%以上的集装箱码头都是人工码头,即使是自动化码头也是通过预埋磁钉的方式给无人驾驶运输车进行定位。而在这里,搭载着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边缘计算模块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通过车路云网协同的智能驾驶系统,融合5G、北斗、高精地图等技术,真正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也让92辆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通过AI算法达到全局调度最优。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 孙彪
如果人工码头按照国外那种传统的自动化码头来改造的话,需要把堆场基本上给它砸了重新建。那么按照我们这种自动化工艺方案来改造的话,只需要在我们的堆场里立个灯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一个5G的基站,再建一个北斗的接收站。我们这种方案,为全球95%的人工集装箱(码头)提供了一个可推广可实用的方案。
AI赋能生产管控系统 实现智能排产 智能调度
数智化技术连通了码头的人、机、场、车、船、箱等六大要素,打造了世界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让这些看似巨大笨拙的码头机械都能看得见、听得清、会思考。
而要整个码头作业能够24小时安全高效地自动进行,还要靠这套由天津港和华为共同研发的基于AI的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它会综合码头天气、货轮载货量、泊入计划以及岸桥、堆场和运输车等各方因素,自动生成排产计划和调度方案,相当于整个码头的中枢大脑。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 孙彪
一艘20万吨级的大船,24000个标准箱,原来做一个配积载大概需要10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一键生成,压缩到几分钟。如果说有临时作业计划的增加,那么系统也会非常灵活地进行应对,直接生成作业指令。
延伸数字链条 搭建智慧关港平台系统
新技术新模式让码头解锁了新质生产力,而装卸和运输只是货物进出口的一个环节。天津港还和海关搭建起了智慧关港系统,整合了往来天津港的23000辆左右的集装箱卡车和大概27000位司机,用数字化技术让每个集装箱的动态信息都能实时共享,进口效率提升了17%以上,出口效率更是提升了46%以上。
100%使用绿电 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也许有人会说,码头的数字化和对算力需求的不断提升会导致能源消耗激增,造成环境污染。别担心,这里的岸桥、场桥、集装箱运输车等传统的“碳排放大户”都被安上了“绿色心脏”,整个码头作业全部使用电能,实现了零碳排放,每年减少7.5万吨左右的碳排放,相当于植树21万棵。
那么随之而来的巨大用电量又是从哪来的呢?在码头上,我们看到多台风机叶片正在稳定运转,源源不断地为码头带来清洁能源,让这里成为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创新优化的工艺方案也为传统集装箱码头转型升级提供了“天津样板”。
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和“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天津港在数智化赋能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拥有了147条集装箱航线,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未来,天津港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战略牵引,打造中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CCTV4《中国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