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青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中坚力量,青年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所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紧密相关。新时代青年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高度契合,于历史的宏观视野和时代的宏大背景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向度出发,探研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对于明确中国青年前进的方向、引导青年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青年应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与道路自信。理论上的清醒与自觉方能保证政治上的坚持与坚定。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是指青年自觉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是指青年坚信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实现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青年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直面社会问题,回应时代关切,坚持理论创新,持续探索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来,青年坚定做马克思主义的笃行者,坚定信念紧跟党走,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奏响了青年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磅礴乐章。新时代青年应该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与党的改革发展同心同向同行,不断以实际行动拥护党的领导,不断坚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实现的信念与信心。

青年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的积累到一定阶段进而转向质的提升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唯有以科技创新作为内驱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提质增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一词出现了几十次,特别强调了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青年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更加敏锐,是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回望历史,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青年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和突击先锋。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仅32.5岁,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他们在核心科技领域的攻坚中挑大梁、担大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新时代青年应努力成长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引领者与推动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发展的卡点瓶颈。

青年应坚持构建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其本质来看,文化形态是由系列文化价值观构成的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现状,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标识和民族价值观念印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青年历来思想积极活跃,是引领文化思潮的主体,是文化的创新者与传播者。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以实际行动不断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在工业、农业以及各项重大工程中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构建并发展了劳动光荣、崇尚劳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拥护改革开放,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投身创业实践,构建和发展以奋勇图新、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新时代的青年应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互通,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用青年的话语体系、话语方式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并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