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2024年9月30日32版

原文如下▽



提起四川最南端的城市攀枝花,除了展现城市硬核实力的钒钛外,人们还会想到甜美多汁的芒果。这里是四川省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被誉为“芒果之乡”。

但接下来的故事,你未必听说过。攀枝花的第一棵芒果树,生长在攀枝花市仁和区。36年前,曾经担任混撒拉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在云南省元江县发现,当地的山坡上种满了芒果,而这里的土壤气候和家乡相似。他将这颗“致富果”带回仁和,开启了攀枝花36年的“芒果之路”。

属于仁和区的精彩故事,何止一颗芒果。这里,是攀枝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钒钛铸造、光电信息、清洁能源三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在这里加速形成,成为攀枝花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这里,是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81∶1,这一速度跑在全国、全省县域前列。

这里,更是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桥头堡”,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攀枝花)在这里首发,打通了东南亚到我国西部及欧洲距离最短的国际铁路通道。

近年来,仁和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为牵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奔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

和美仁和。

奔向“阳光”的现代产业体系

已是初秋时节,仁和这片土地的产业发展热度丝毫不减。在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橄榄坪园区,繁忙的车间内,流水线开足马力生产正酣,一件件LED产品在这里追“光”逐“电”,发往全国市场。

这份“光”,点亮了仁和区的产业转型之路。因工而建、因工而兴的仁和区,曾经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打下了自己的工业“家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资源换资产的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是转型发展康养旅游等产业,还是从已有的优势领域入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橄榄坪园区。

仁和区的回答铿锵有力: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以制造业为重点,加快打造以钒钛铸造、光电信息、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攀粮”“攀果”“攀菜”“攀畜”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以康养文旅、商业贸易、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工业主导,是仁和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特点。今年1月,仁和区出台《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未来将加快发展钒钛铸造、光电信息、清洁能源三个百亿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制造业体系。全力以赴拼经济,仁和区推动三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看钒钛铸造。2022年,四川西南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西南钒钛”)重新点火生产,焕发新的“生机”。以西南钒钛为龙头,仁和区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不断优化钒钛铸造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为打造百亿级钒钛新材料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看光电信息。从2019年引进睿恩光电,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零的突破,到如今聚集引入10家电子信息企业,初步形成“芯、屏、光”多规模、产业制造能力高端化的格局,仁和区光电信息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去年完成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236.9%。

看清洁能源。“风”“光”无限的仁和区,依托富集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引入江苏太阳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七大示范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仁和城区美景。

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仁和的馈赠。用好这一馈赠,仁和区形成了“攀粮”“攀果”“攀菜”“攀畜”4个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芒果种植面积达40.5万亩,约占全市四成左右。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仁和区正在加快推动农业产能、效率、方式、效益颠覆性变革,引领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

阳光,也让仁和区在康养赛道上频繁“出圈”。作为“拳头”产品的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每年吸引众多“候鸟”人群来此度假,感受仁和区北纬26度的温暖。

通往“共富”的城乡融合路径

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有一个远近驰名的芒果村。这里依靠种植芒果、发展特色蔬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万元,全村实现年收入8774万元,这个村叫新街村,是仁和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但城乡分割、乡村长期落后于城市的状况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进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仁和区所在的攀枝花市,成为第一批探路者。2022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赋予了攀枝花为西部地区、高山远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本的重大使命。

身处其中,仁和区如何主动而为?立足区情实际,仁和区通过抓实城乡融合发展,承担起3项省级试点任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机制。在仁和看来,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这就是“人和”。

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通过广开门路“引”才、多措并举“育”才、不拘一格“用”才,仁和区全区12个乡镇全覆盖建立“人才超市”,构建“1+ 12”制度体系,以个人自荐、乡镇推荐和组织认定等方式,在乡村发展一线汇聚乡土人才940名,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推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

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全区学生为目标,仁和区辖区优质学校通过共享管理、共培师资、共育学苗等方式,将先进理念、优秀师资、丰富资源辐射投送至全区其他学校,着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圈”;坚持“老有所养”是最大的民生,着力解决老年人医养康养、生活服务等难题,持续完善区、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面延伸拓展养老服务“保障圈”,努力实现“家门口幸福养老”。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在仁和区境内,从大黑山麓至金沙江沿岸,一条条农村公路或穿城而过,或翻山越岭,诉说着因路而兴、因路而美、因路而富的城乡融合故事。“十四五”以来,仁和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29公里,新增村道安全防护工程106.8公里。一条条公路,助力群众出行、农产品运输。

仁和区打造一体化交通网,加速城乡互联互通。

凭借勤奋和汗水、智慧和热情,仁和区交出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答卷:2023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81∶1,这一速度跑在全国、全省县域前列。

打开“天地”的改革开放之举

甜美的果实,并非唾手可得。靠芒果致富的新街村,曾长期干旱缺水。从2021年起,新街村积极探索开源节流的办法,实施科学高效节水灌溉新路径,开始试点实施水价改革,芒果产业发展从此有了水源保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仁和区虽有金沙江环绕,但特殊的峡谷地貌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用水矛盾突出。近年来,攀枝花在仁和区大力推动水权水价改革工作。目前仁和全区水权水价改革面积21.5万亩,年节水1500万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改革核心区农业节水率普遍提高3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85,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改”出农村新面貌。过去一年,仁和区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水权与水价改革、镇村便民服务“三化”改革等,大胆探索开展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抵押担保有偿退出试点、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四位一体”改革试点、农资供应链改革试点,以农村改革成效推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进入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行列。

思路一变天地宽。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仁和区把“改革”这篇文章书写在大地上,围绕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推出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地处四川最南端的仁和区,始终参与并受益于这样的实践。在仁和区领导班子看来,一个内陆区县,如果不扩大开放,不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就很难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推动发展。

如何参与?一个清晰的认知是,没有畅通的大门户、大通道,就不会有一个区域的大开发、大发展。

成昆铁路复线穿过晨曦中的仁和区中坝乡。

仁和区构建立体交通的进程中,一个时间节点不容忽视:

2022年,成昆铁路复线全线通车运营,大大缩短了攀枝花与成都的时空距离,有力推动攀西经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协同联动。仁和在四川南向开放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凸显,依托境内的成昆铁路复线攀枝花南站,仁和区正在全面提升门户枢纽的综合交通承载力和服务力。

同一年,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攀枝花)在这里首发,标志着从东南亚到我国西部及欧洲距离最短的国际铁路通道打通;丽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路网互联互通更加紧密,仁和对外交通迎来颠覆性改变,当地产业发展借此“东风”提质增量、提速增效。

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仁和带来了四海宾朋。在这里,游客们体验着“进则繁华、归则田园”的现代公园城市生活,感受着“风光无限好,这里是‘仁和’”的独特魅力。

(图片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宣传部提供。)